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宝塔》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7 23:26

写作《《宝塔》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宝塔》读后感的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宝塔》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展开。
2. "深入阅读":在动笔之前,应深入阅读《宝塔》,对书中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
3. "合理布局":作文应有一个清晰的布局,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宝塔》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主要情节等,并引出自己的观点或感受。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读后感,如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的评价,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4.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对书中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感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运用修辞手法":在写作过程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6. "注意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要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宝塔光辉 映照未来——延安精神述评

来源:新华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宝塔光辉 映照未来——延安精神述评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题:宝塔光辉 映照未来——延安精神述评

新华社记者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1935年到1948年,这片红色热土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峥嵘岁月,见证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并孕育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一)信仰伟力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组革命青年抵达延安的老照片令人动容——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目光坚定,神情脱俗。

照片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批爱国青年以救亡团体的名义,历时13个月,徒步1万多里到达延安。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抗战时期,延安如灯塔,成为4万余名知识青年拼死奔赴的革命圣地。

“到延安去”之所以响彻中国大地,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所有政党和团体中挺身而出,高擎抗日救国的大旗,让无数爱国志士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就是因为延安窑洞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瓦窑堡会议上,党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45年,延安杨家岭,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党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

从延安到全中国,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充分证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岁月流金,信仰永恒。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场、乡村振兴之路、抗击疫情第一线……一批批共产党人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正信心满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之魂。信仰的力量如大江大河,无惧暗礁漩涡,向着辽阔大海奔腾不息,势不可挡。

(二)实事求是

延安凤凰山麓的小油灯下,毛泽东写下著名的《论持久战》,驳斥抗日伊始甚嚣尘上的“亡国论”“速胜论”,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坚定了国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信心。

油灯虽小,却见证伟大思想的诞生。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录159篇著作,有112篇写作于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们党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更将它根植于革命的土壤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1938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首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详细阐释了实事求是为何物;党的七大又将“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

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制胜法宝,领导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

延安期间,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我们党之所以能实行正确的大政方针,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民族复兴,道阻且长,实事求是永无止境。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百年历史上,每到关键抉择时,总伴随着源自实践的思想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以新常态重塑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到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引领中国经济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今天,中央党校广场上仍矗立着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其深刻含义不言自明。

(三)人民江山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944年9月8日,延安枣园广场。毛泽东同志在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随后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章,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幸福渠涓涓流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旧窑洞至今流传着“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佳话……西方世界从延安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真实面貌:这是一个深得民心、充满活力、前景无限的政党。

今天,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照壁上,镌刻着以毛泽东手写体拼接而成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庄严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宗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顶层设计,无处不蕴含着大写的“人民”两字:

脱贫攻坚——“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深化改革——“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推进法治——“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文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从严治党——“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瓜连的蔓子,蔓子连的根。老百姓连的共产党,共产党连的人民。”这首延安时期的信天游,至今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四)艰苦创业

在南泥湾开发区,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和南泥湾开发区规划馆百米之隔,一座铭记创业史,一座实践发展观。

回望历史,那是一段空前困难的岁月,日军大规模扫荡,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存亡抉择之际,毛泽东同志给出了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令荒草丛生的“烂泥湾”变成五谷丰登的“好江南”,并建立了农业、工业、运输业与商业等一系列比较完备的企业,“打下了一个能够达到完全自给的经济基础”。

如今的南泥湾更“与往年不一般”。稻田花海飘香,国家湿地公园成候鸟天堂,绿色乡村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生态农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荣共生的发展蓝图在南泥湾徐徐铺展。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从嫦娥四号探测器“征服月背”,到“鲲龙”号海上首飞,再到天问一号登陆火星、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太空漫步”,探索星辰大海的铿锵步伐正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现中国梦的缩影。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是靠近胜利彼岸,越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动力,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新征程,向着光辉未来勇毅前进。(记者谢希瑶、蔡馨逸、邹多为、李浩)

万斛山四题

文/孟军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万斛山,就是这样一座名气不大的小山。

万斛山位于富平东北老庙境内,因“状如万斛”而得名,海拔一千多米,除腹地居住少数百姓外,漫山遍岭的松树、梢林、草甸,一眼碧绿。盘道两侧的刺槐,挂满粉的、白的、紫的槐花,争芳斗艳,清香扑鼻,惹得蜜蜂、蝴蝶嘤嘤飞舞,令人十分惬意。

主峰一塔,名曰万斛,座北面南,七级四面,彩砖飞檐,煞是雄伟;南岭一寺,其曰无量,因大殿屋顶皆用铁瓦穿成,当地人称铁瓦殿,惜早已损毁,仅存残垣断壁屹立山头。

塔立主峰,寺坐前岭,一佛一道,各踞仙境。春登山巅,此岸花开,槐花入怀;彼岸花红,蜂蝶飞舞;冬临岭上,西山积雪,东谷幻彩;南沟鸡叫,北涧鹿鸣,确有“一塔一寺若仙境、松涛槐花十里香”的美妙与神秘。

万斛古寺

万斛山文脉绵长,积淀深厚。据《富平县志》记载,万斛寺创建于唐代,寺内主体建筑为万斛塔,塔高27米,通体为红砖砌成,各层一色砖砌拱窗,外观造型极为大气美观。该塔造型精美,结构独特,一是塔体通身用朱砂涂彩,至今红褐透亮,这在关中所有唐塔中罕见;二是方形塔体,与一般唐塔造型结构迥异;三是内置结构奇特,没有木梯,层级之间凿一小孔,用石板封盖,塔壁凿有脚窝,欲登塔者需沿脚窝攀援而至,再用头顶开石板封盖,方可进入更高一层。这种机构,非武功高强者皆望而却步。

据当地村民讲,寺内原有数殿,文革期间拆除,材料改作他用;宝塔下有地宫,宫内供奉一尊金佛,传说早已被盗。根据整体规制和塔体构造,万斛塔应建于唐代之前。

据《万斛山西庵碑记》载,山上去时亦有一庵,名曰西庵,僻居山涧,群峰环峙,泉水叮咚,隐秘幽静,明代曾经修葺,为修女及尼姑修身之所。

铁瓦殿位于寺南另一山峰,即早年道观无量寺所在,创建年代较万斛寺稍晚,文革期间同遭厄运,仅留五间石垣及部分废墟残立。它与万斛寺两峰峙立,默默守望,见证着当年的盛况与繁华。

清代大学士孙继鲁游历万斛山时,被万斛风光及其文化深深吸引,诗兴大发,欣然题云:“万斛之山在富平,凌云倚汉自峥嵘。俯瞰黄河下砥柱,遥瞻华岳参长庚。出云触石几万载,千里秦川成陆海。钟灵毓秀人绝奇,独立巉岩对真宰。收拾清风入穴中,阜财解愠禅重瞳。”万斛山的清奇与魅力可见一斑。

万斛绣衣

万斛山又因明代诤臣杨爵而名噪一时。

杨爵,字伯修,号斛山,山下笃祜村人,幼时酷爱学习,因家中贫困,躬耕时常带书本诵读。后受其兄牵连,被逮入狱,于是上书县令,言辞颇为激烈。县令为之惊讶:“此奇士也。”当即将他释放,以礼相待。嘉靖八年(1529),杨爵中进士,授官行人,后攫升御史,被时人称为“万斛绣衣”,与海瑞誉称“南海北杨”。御史任上,他筚路蓝缕,躬身晋豫陕等地,遍访民情,一道《固本邦疏》,历陈民间疾苦,鞭笞嘉靖皇帝荒政怠政之弊,因而逐怒嘉靖,被逮系狱,身陷牢狱达五年之久;然嘉靖奢糜不改,仍经年不朝,将国家社稷抛于脑后,置百姓疾苦于不顾,杨斛山义愤填膺,又奏《隆治道疏》,冒死劝谏皇上,为民请命,哪料嘉靖病入膏肓,再度将斛山逮捕,又入囹圄。

杨爵出身低微,家庭贫困,直到20岁才有机会读书,因而深知老百姓疾苦。有道是,“寒门出贵子”。他不昧读书人良心,不怕触犯逆鳞,总是忍不住上书历陈百姓疾苦,极谏嘉靖皇帝,所以才惹来终身祸端。即使被关系狱,面临灭顶之灾,他也无所畏惧,也从未为自己的作为而后悔。且看他在狱中所写的《踏莎行·有感》便知一二:“黄叶萧萧,西风浩浩,犴中忽讶寒先到。每将心事对晴天,肯因穷老伤怀抱。浮沤古今,云雨世道,谩把荣辱堪作笑。男儿何事郁襟怀,自有鸢飞与鱼跃。”充分展现了一介文人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博大胸襟,一代诤臣的铮铮风骨跃然纸上。

毛泽东在读明史《杨爵传》时,感慨万端,欣然眉批“靡不有初”四字,一则钦佩杨爵为民请命之人品和敢于冒死直谏的铮铮铁骨,二则叹息嘉靖帝善始而不能善终,以此警示后人。

长乐古驿

万斛山地处蒲城、白水、铜川、富平四地交界,是陕北通往关中之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古时一直辟为官道,唐时朝廷在此专设长乐驿站,来往官员、差役途中歇宿、换马、传递公文。自从唐睿宗李旦葬于蒲城桥陵后,因长乐驿与桥陵近在咫尺,玄宗李隆基要给父皇老子扫墓、祭拜,驿站自然也便承担起皇亲贵戚的歇脚之地。

据史料记载,桥陵格外恢宏。陵园设有“内城”,以墓室为轴心,地面绕山筑城,四门建有楼阁,“寝殿”“祭坛”等设施应有尽有。睿宗安葬后,玄宗要求祭祀礼仪如同生前,每日拂晓上朝,焚香祭祀朝拜,一日三餐进膳,宫女翩翩起舞,鼓乐相伴。并从开元四年起,将蒲城县改为奉先县,寓意永远祀奉祖先,难怪杜甫在诗中写道:“宫女晚知曙,祠官朝见星。空梁簇画戟,阴井敲铜瓶。”

由于长乐驿距桥陵较近,交通十分便利,久而久之,万斛山前一派繁华,驿站也开始变成祭祀桥陵的专设机构,同时也带动了驿站周边的经济发展。传说,万斛山前的东于村,原名东卫,卫于音谐,唐时属卫兵驻地;村中建有广华寺,专供皇亲国戚祭祀时居住。这些建筑,现在虽不复存在,但时至今天,其遗址周边仍有不少文化遗存,如磨子村等遗迹遗址随处可见,十六条道、楼院、花亭等地名至今耳熟能详,口口相传。

长乐驿和万斛山一样,不仅给这里带来了文化和繁华,更给这里的人民铸造了刚毅、勤劳和生生不息的智慧。数千年来,这里的人民沿着驿站古道,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大潮中,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他们的康庄大道。

老庙老鼓

老庙老鼓历史悠久,祖传是秦大将军王翦当年作战用的战鼓。传说他训练士兵时,曾在当地招募了一千多名儿童,身着红衣,在一旁击鼓助威,士兵们随鼓点进退厮杀,摆阵训练。后来出兵作战,就将身体好的、个子高的带到军营,成立旗鼓营,专司击鼓掌旗,以鼓为号,鼓舞士气。后来秦王兼并六国,这些士兵回到家乡,自然就将战鼓传到当地。

老庙老鼓最早以尹家、孟家两村为主,后来发展至全镇,不论男女老幼、学生儿童都有敲鼓爱好,有不少老鼓艺人,还被一些部队、企事业单位请做教练为其培训。1953年作为陕西民间艺术代表,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即以尹家村的艺人为主。1992年9月,老庙老鼓参加 沈阳“92国际秧歌节及民间舞蹈大赛”,一举夺得综合一等奖等八项大奖,威震沈阳,蜚声中外。为了弘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前多年,镇上初中还专门开设了老鼓班,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教习打鼓,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鼓手。他们有的进入高等学府,有的外出务工,走到哪里,就把老鼓传到哪里,使这支民间艺术遍地开花。如今,“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天天鼓出门,时时闻鼓声”,老庙老鼓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产业,成为富平乃至渭北一张靓丽名片,为当地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发挥出独特作用。

在老庙,大秦战鼓的种子已亘古根植于这块大地,在当地百姓心里,老鼓已成为他们世代弃之不去的情怀。老庙的山山水水,阡陌纵横,都飘动着鼓的音符;老庙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也都沁透着鼓的旋律;老庙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都展现出他们性格的剽悍与阳刚。他们从经世经年的打鼓节奏中,已淬炼出矫健的体格和对生活的激越与豪迈。他们的骨子里,不仅流淌着王翦将军的血脉,且世代以鼓为荣,以鼓为傲,与鼓共生,与鼓共存,相互鼓舞,相互浇灌,从而形成老庙多姿多彩的生命状态。也正是因为这一方热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鼓的传人,同时也使这门民间艺术秦音长在,威武永存。因此,作为大秦战鼓的故乡,老庙当之无愧。

巍巍万斛,峭壁千刃,它用宽阔坚实的脊梁,背负着唐塔古寺从煌煌大唐一路走来,并且屹立千年而不倒,彰显的是它的阳刚和风骨;茫茫清岭,逶迤绵长,它用郁郁葱葱的深绿,滋养着这里的代代生灵顽强生息,深藏着她的婉约、温柔与阴柔。刚柔相济,这正是万物之道,世间之道,人间大道。

遥想当年,塔影佛光,经声阵阵;寺钟长鸣,禅宗溢墙。偶遇山间和尚打柴,道士挑水,阳光丽日,山花烂漫,那是多么美妙惬意的一幅画卷。那场景,那画面,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和谐,更是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一种格局与境界!

万斛之美、之奇,非须臾间能够领略,还需你走进深处,走进那里的龙王庙、三尺岭,走进那里的老王沟、野猪岭,去看那里的杨爵祠和店上古村,去体验那里的墨玉、孔雀石与木雕,去吮吸那里的静谧与质朴,去感悟那里的激越与豪壮。你只有走进万斛人的心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福祉。

沧海桑田,铭刻着历史的印记;悠悠岁月,见证着万斛山的风骨。愿那里的人民,日月静好,幸福安康,一如万斛之永恒。

作者简介

孟军政,1961年生,富平华朱人,退休干部,曾任县文化馆馆长、乡镇和部门领导。工作之余爱好文学和文化研究,曾出版有《从文化走进富平》《你不知道的富平》(西工大出版社);文化丛书《文化富平》《礼赞富平》《追梦富平》(陕西人民出版社)《黄帝荆山铸鼎研究》《石川河,我的母亲河》《走进留古》《丰碑》等多部专著,现任富平史研究会会长、富平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