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8 0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清朝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方面展开,如清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社会风貌等。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深度和针对性。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清朝的历史背景和读物的内容;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清朝的某个特点或事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论述。避免面面俱到,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
4.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清朝的历史事件、人物、文献等作为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举例要准确、恰当,避免牵强附会。
5. 体现个人观点:读后感是个人对读物的一种感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论述过程中,要避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7. 观点鲜明:在文章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著书者说】
作者:林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
我自1984年读硕士时,即以明清史为研究方向。就清朝人物而言,康熙、乾隆乃至晚清的曾国藩,均多有涉猎与探讨。在人民大学清史所读博士期间,有幸参加戴逸、李文海二位先生主编的《清通鉴》撰写工作,本人承担《康熙朝》,完成近90万字的撰写。该书获得中国图书奖。我的博士论文《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先后于2003年、2013年,在台北正展出版公司、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注雍正,却是晚近的事情。2015年,我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让我讲清朝人物。中国古史的记述,大多以皇帝纪年来展开。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概莫如此。我们研究历史,也受此影响,通常是以皇帝,特别是有作为的皇帝来展现一个时代。在选择主题人物时,我没有选自己熟悉的康熙、乾隆,而是选择了自己不怎么熟悉的雍正。
《雍正十三年:一个硬汉皇帝的破局之道》 林乾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一
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清朝官方编纂的史书,特别是《实录》,存在诸多“不实不尽”,孟森先生称“《清实录》欲改则改,毫无存留信史之意”,他还特别指出,《清实录》“于帝王本身者,多不可信”。既然如此,研究雍正就不能以《实录》作为主要材料。为此,笔者先用《雍正朝起居注册》与《清世宗实录》对校,尽管二者记述“体例”有别,这样的比对存在不少“风险”,但还是发现《实录》所故意不载者甚多。举例言之,起居注记述了雍正初年廉亲王允禩与宗室大臣“逼位”,以及雍正两次“让位”的重大史事,《实录》则不载。即便同一史事,二者的记述重点也大异其趣。起居注记述雍正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不得不防范允禩等人,一再讲允禩“大志至今未已”,《实录》则改为允禩“怀挟私心,至今未已”云云。细阅起居注,跃然纸上的是,雍正即位之初的二三年,他的皇位不稳,统治受到极大威胁。他在西安将军、宗室延信的密奏上朱批:朕在此三年,未曾指望能如此轻易挺过去。可谓真情流露。
雍正从即位伊始,直到他去世的十三年间,把缴回朱批奏折作为一项严厉的制度来执行。他甚至命令文武百官,把面奉谕旨的内容缮写具奏或转奏,不得遗漏。由此可以推断,现存的满汉文朱批奏折,无疑是经过雍正帝“御览”后得以存世,用作“历史”的某种“见证”,而真实的历史,极可能伴随原始档案之一炬,而隐淹不见。
笔者试图从历史的冰山下面,找出那些隐藏的所在。为此,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以雍正十年刊刻的《朱批谕旨》223人中的重点人物为纲,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为材料底本,编写了三十几个重点人物的档案目录,在广泛参考其他文献和近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雍正十三年——一个平凡皇子的逆袭》《雍正十三年——一个硬汉皇帝的破局之道》上、下部的写作。
二
在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雍正即位时年龄最大,45岁已是人到中年。雍正自己讲,“朕向在藩邸,未谙政事,不识一人,毫无阅历闻见”,加之康熙晚年近二十年的储位之争,这给雍正的执政生涯带来极大挑战,从而他对“为君之难”也有了别一样的体味。他多次对王公大臣说:自古为君难,至于朕躬,继承大统,尤为难之难者。
雍正的“为君难”,主要来自双重压力,一是他担当有为的志向与他所处时代的关系。传统王朝有所谓“三代现象”。雍正即位时,清朝已历两帝八十年,用他的话说,一切制度皆已创定,留给他的施展空间有限。而雍正不想做庸君,他期许自己做一代“令主”,“朕若能为令主,则圣祖皇帝付托得人,便是本朝列祖之功臣;若朕所行不当,则并圣祖六十余年之苦心,俱付之流水矣。”“古云为君难,若祗图一身逸乐,亦复何难?惟欲继美皇考之治,则忧勤惕厉,莫难于为君矣。”雍正的“为君难”,是有作为之难。
清朝皇帝中,康熙帝最具雄才大略,正如雍正对乃父的评价:虽曰守成,实同开创。在雍正乃至臣民的眼中,康熙是难以跨越的一座高山。雍正的每一项政策举措,人们习惯于把他与乃父对比,不时加以“苛刻”之名。但康熙晚年积弊已深,若不加以整顿,“必加朕以懈弛不理之名,非治国经邦之道也。若朕竭力整顿,而内外大小臣工不能革面革心,且有加朕以苛刻之名。”雍正一再向臣僚解释,他这样做是“为万世子孙之法”。
雍正的另一重压力,来自他即位时已届中年,他无法像乃父那样在六十多年中从容施政,而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大刀阔斧推行新的举措,查办亏空,惩治侵贪,希望用雷厉风行的手段,换来崭新局面。但如此一来,人们又说他操切。对此,雍正一再解释说:有人议朕求治太速者。朕励精图治,欲使天下臣僚振作奋兴,去其怠玩,上下交相劝勉,庶抵于有成;苟此志有或弛,则庶务积而丛脞矣。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实欲治益求治,安益求安。
雍正的勤政,堪称古代帝王之典范。他说雍正六年以前,昼则延接廷臣,引见官弁,傍晚观览本章,灯下批阅奏折,每至二鼓三鼓,不觉稍倦,实六载如一日。经过持续六年之久的整饬,天下庶政渐入畅达轨道。个人以为,雍正重塑了明朝废除丞相制以后的国家治理架构,极大提升了国家机器运转的效率和决策水平。而他勇于破除陈规旧俗的作为,进而成为清朝特别是嘉道时期的重要政治遗产。
三
通过批阅臣僚奏折推进治道,是雍正时期的一大特色。现存的几万份满汉朱批奏折,是最有温度的历史记忆,也最能让我们走近雍正君臣的内心世界。雍正朱批,每折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之所以连篇累牍,殚竭苦心,不外乎“教人为善,戒人为非,示以安民察吏之方,训以正德厚生之要,晓以福善祸淫之理,勉以存诚去伪之功”。
雍正即位后,分别与地方大吏打招呼,详细阐述他的治国思想。元年七月,在两广总督杨琳所上奏折的朱批,最能表达他的作为。他讲了三层意思。第一,朕要给你们重新立规矩:尔等若仍似康熙年间之奉行国家法度纪纲,恐朕未必如皇考之宽仁容孰也。身家性命,当再三留心保安要紧。第二,朕要给你们提要求:自兹以往,若仍以因循为安静,以隐饰为爱君,以纳贿为要务,以卖法为巧宦,恐尔等噬脐莫及也。第三,为君臣做出历史的大期许:朕不为庸愚下流之主。尔等既遇知于此时,要当吐气扬眉,明目张胆,上以报效朝廷,次以垂芳竹帛为务。
为此,雍正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力图根除好人政治,对庸官懒官太平官说不,大胆起用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杨文乾、诺敏等一批有作为的封疆大吏。杨文乾就任广东巡抚后,受到普遍抵制,他密奏说,这里的风气是弥缝掩饰,互相蒙混,如果整饬官方,剔除积弊,人不以为躁,即以为刻矣。这句话引起了雍正的强烈共鸣,他提笔朱批:这种风气岂止广东!在“不以为躁,即以为刻”上旁批:内外吏治之不敢实心任事者,皆此习不除之故。以朕之实心行政,尚有奸党议论,何况尔等?朕竭力剔除者,此风也。他去世前还明发谕旨,指出:如果官员但知洁己而不知奉公,国家岂能用这样的木偶官?如果实心为国做事,即便有错误,朕必原谅而保全你们。但如果习成巧术,只知保身远害,不肯担当,遇事推卸,此风有妨于政治,无益于国家,况将来后进效尤,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雍正的许多政策措施,如裁革陋规,破除朋党,特别是士民一体纳粮当差、摊丁入亩,无疑会触犯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而田文镜于雍正初年任职河南巡抚,执行雍正的政策不打折扣,最为彻底,具有“改革试验田”的意义,由此也招致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声音。在此,雍正坚定支持田文镜,他在朱批中直抒胸臆:朕每将河南为表标,示谕督抚。直省督抚果能如田文镜之存心行政,朕可力保。他对田文镜说:直省惟卿豫省,能如朕意行之也。卿之是即朕之是,卿之非即朕之非,其间有何区别?
官僚政治的弊端,堪称是历代王朝的痼疾。雍正即位之初,即提出“为国家首重吏治事”。雍正十三年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澄清吏治。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乾隆时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评价说:雍正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也。
“为君难,为臣不易!为君为臣原是一苦境,不过尽此天地父母所生之身,利益社稷苍生,造他日之福耳!”雍正承上启下,是清朝“盛世”的主要奠基人。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1日09版)
《品读时光》是冷水江检察人在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在这里,您可以阅读检察官的小文,聆听检察官的声音……
前段时间读完了王跃文著的《大清相国》,按惯例这本书应归入官场小说,而我平日极少读此类书籍。读这本书还算得上是机缘巧合吧。读完这书,整体感觉很流畅,语言明快、干脆,又带有一种古朴的文风,情节发展跌宕起伏但不拖泥带水,故事里的人物有血有肉,性格突出,值得回看。
该书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顺治、康熙时期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选择,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书中内容着重刻画了清代名相陈廷敬这个人物形象。陈廷敬自入仕以来,经历了与当时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与皇帝的心腹徐乾学、高士奇等人的是非恩怨、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入仕五十三年,如履薄冰半辈子,从中慢慢悟透为官秘诀,最终功成名就。
陈廷敬(1639年―1712年),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意为效忠朝廷。为官多年,他先后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他一生得皇帝另眼相待,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宽大老成,几近完人"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高度评价,"清勤"(来源《清史稿》)反映了陈廷敬做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全书的内容主要围绕陈廷敬悟出的为官之道“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这5个字不仅是陈廷敬一生的写照,更是对我们后世的启迪与警鉴。
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是在遇到这些挫折时,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学会等待机会,在等待机会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即厚积薄发,侍机而动。
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另外一句谚语“狭路相逢勇者胜”虽然这句谚语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能用在为人处世上来,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在这个世间百态的社会中生活,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忍。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不论是为人还是处事我们都应该不急不躁,考虑周密,不留漏洞。另外要遇事沉着,处事严谨,做事做人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狠,成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能够战胜自己我们才能取得成功,我们要想取得成功,我们就得对自己狠一点。 隐,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这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道理,当一个人取得一定的成绩的时候,他往往就会迷失自己,会变得自大,变得目无一切,因此我们要学会不管自己以后有多大的成绩都要把谦虚二字牢记心头,审时度势,急流勇退,就如文中的陈廷敬位高权重时通过装聋卖傻平安退位,相反的是明珠大人,他的智、谋不输于陈廷敬,但他却不能正确定位,最终身陷囹圄的下场。
等、忍、稳、狠、隐,这5字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又何其困难,《大清相国》一书的主人翁陈廷敬一生历经多少风雨和磨砺才做到。当然我们不能够因为困难就停止我们学习的步伐,即使要做到等、忍、稳、狠、隐再难我们也要去尝试与挑战,毕竟这是前人用尽心血为我们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真谛。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段话是《大清相国》的作者王跃文对陈廷敬的点评。
文 :彭词 朗读:彭词
编辑:刘萍 审核:木佳
长按扫码可关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