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8 09: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西方美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探讨的西方美学主题,如形式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这将有助于你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阅读理解:在写作之前,务必对所读的西方美学著作进行深入理解。了解作者的观点、理论以及论证过程,以便在作文中准确表达。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著作和作者;主体部分分析、评价和讨论著作中的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论证有力:在主体部分,要运用事实、例子和权威观点来支持你的观点。避免空泛的论述,尽量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5. 保持客观:在评价西方美学著作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避免偏激和极端的观点。
6. 结合实际: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我国美学发展现状或个人经历,探讨西方美学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使文章显得正式和专业。
8. 引用规范:在引用西方美学著作中的观点时,要注明出处,遵循学术规范
西方美学能够长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是多重历史、文化、社会和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小编从六个关键维度解析这一现象:
一、文明迭代的连续性
1. 古希腊的奠基性创造: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美学、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建立了最早的体系化理论框架,柏拉图"理念论"为形而上学美学奠定基础
2. 文艺复兴的创造性转化:美第奇家族推动古希腊文献复兴,阿尔伯蒂《论绘画》将数学透视法系统化,形成可操作的艺术准则
3. 启蒙运动的范式革新:鲍姆嘉通首次提出"Aesthetica"学科概念,康德《判断力批判》完成审美自主性论证
二、知识生产的制度优势
1. 大学体系的学术传承:巴黎大学(1150)、博洛尼亚大学(1088)等早期学术机构保存并发展美学理论
2. 博物馆机制的权威建构:卢浮宫(1793)、大英博物馆(1753)的收藏体系确立西方艺术经典谱系
3. 双年展制度的全球扩散:威尼斯双年展(1895)开创的展览模式成为非西方国家的效仿模板
三、技术媒介的先发优势
1. 印刷资本主义的影响:古登堡印刷术(1440)加速美学观念传播,瓦萨里《艺苑名人传》(1550)首开艺术史书写范式
2. 影像技术的革命:达盖尔摄影术(1839)迫使绘画转向表现主义,计算机图形学(1960s)催生数字美学新范式
3. 互联网的指数级传播:Pinterest等平台实现美学风格的病毒式扩散,TikTok算法重塑审美趣味生成机制
四、经济基础的支撑作用
1. 城邦经济的早期滋养:古希腊陶瓶贸易带动装饰艺术发展,威尼斯玻璃工艺形成产业美学
2. 工业革命的物质转化:水晶宫博览会(1851)展示技术与美学结合,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推动工业设计革命
3. 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好莱坞制片厂制度(1920s)标准化视觉叙事,LVMH集团构建奢侈品美学帝国
五、话语权力的建构策略
1. 学术话语的制度化:黑格尔《美学讲演录》构建西方中心主义艺术史观,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成为全球艺术史标准教材
2. 评价体系的垄断:苏富比(1744)拍卖机制塑造艺术品价值标准,普利兹克奖(1979)掌握建筑美学裁决权
3. 文化资本的符号暴力:法语"avant-garde"(前卫)、德语"Zeitgeist"(时代精神)成为全球艺术批评通用术语
六、自我更新的批判机制
1. 现代主义的不断革命:从印象派(1874)到立体派(1907)的持续突破,格林伯格形式主义理论提供合法性论证
2. 后现代的反思能力:杜尚《泉》(1917)解构艺术本体,福柯《词与物》(1966)揭露美学话语的权力本质
3. 全球化时代的杂交性:documenta展览(1955)引入非西方艺术家,形成"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新范式
这种影响力的持续既来自西方文明自身的发展逻辑,更与现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非西方美学的复兴正在形成新的对话格局,伊斯坦布尔双年展(1987)、上海双年展(1996)等平台正在重构全球美学权力地图。未来美学的发展或将进入多元文明博弈的新阶段,但西方美学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制度惯性,仍将保持重要影响力。
作者:徐宗威
美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东方和西方在美学上的巨大差异,也是确凿的,显然易见的。
绘画,西方焦点透视,形象逼真写实。东方散点多景,形象概括写意。雕塑,西方精美直白,裸体人物雕塑。东方粗糙含蓄,不可能有裸体雕塑。建筑,西方科技语言,任意空间形式。东方木作体系,道法自然。在艺术的其它门类和形式,两者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美学本质上,西方把美看成是超越现实的纯粹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不朽的。东方把美看作生命感受,美是现实的事情。你是不是善良的,你是不是仁义的,是你内心的感受啊。你的父母病在躺在床上,你能给父母倒一杯热水,做一口热饭,你就是仁义的,你就是善良的,你就是美的啊!你看到老人倒在路上,你看到小孩子跑到汽车穿行的马路中间,你看到像没有看到一样,不管不顾。你这叫不仁不义。虽然你烫了头发,穿了漂亮衣服,但是,没有人会觉得你美。
其实,东方与西方差异,又岂止美学范畴。差异存在于东、西方的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带来东、西方美学巨大差异的根源,是两者哲学思想和哲学信仰的差异。直白地说,是两者哲学思想在源头上的差异。
东方哲学的源头,是从易学开始的。易是什么?易讲的是阴阳平衡,是五行相生、五行相克,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到底,东方哲学的源头讲的是事物的关系、世界的关系。中国哲学的源头是从研究“世界的关系”开始的,沿着这条路,直到革命,中国有了孔孟之学、四书五经,有了朱熹理学、阳明心学,走上人文科学的道路。到新中国建立,中国还是个农耕社会。
而西方是从研究“世界的本源”开始的,万物的本质,世界的本质,皆因数和数的和谐。力学、电学、物理学,这些都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究。是对存在的、是对实体的探究。由此,西方走上了科学的道路,所以有了工业革命,有了电灯、电话,有了汽车、飞机,以后又有了电子算力、互联网……
东方哲学不会这样描述水,东方会说上善若水,水润万物而不争。这样的描述,是在说水与事物的关系,而不是说,水自身或者万物自身的本源是什么?不是说水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是什么?这是在源头上,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
由于东、西方哲学源头的区别,就像种下了两粒不同种子,长出了两株完全不同植株。两者的枝干、叶子、花朵和果实是完全不同的。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对待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的态度及思想观念。
从东、西方美学比较研究,不难理解,西方对美的追求,其实也就是对美存在的本源的探究。西方对世界本源的探究,很快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控制世界。西方始终强调人要为自然立法,人要为世界立法,包括人要为美(艺术)立法。西方传统美学大家都熟悉了,那就是为美(艺术)立法。西方的当代艺术不还是人为艺术立法吗?当代艺术中的行为艺术、概念艺术、装置艺术、数字艺术、波普艺术等等难道不是在为美(艺术)立法吗?以前人类有这样的艺术吗?自然中有这样的艺术吗?不可能有的。那些所谓的立体主义绘画、抽象主义绘画,那些所谓的解构主义、波普主义、高技派、野兽派,那不就是在为美学立法吗?西方哲学是存在两个世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者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西方人眼里,美学(艺术),哲学、神学,那都是精神,那是永恒的精神世界。
东方从来不讲两个世界,东方从来就是一个世界。东方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就是自然的一员。人类为什么要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呢。我们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们。天地与我共生,我与万物唯一。万物皆备于吾,反身而成,乐莫大焉。东方绝不讲人要为自然立法,要为天地立法。东方从来是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东方哲学是自然为人立法,美在生活当中。生活有仁爱,生活有诚信,生活有孝悌,那就是美,就是人美、家庭美、社会美。
西方哲学从对事物本源的探究,所派生出的市场规则、资本规则、贸易规则,只能说是符合西方哲学、西方美学思想的。西方人很熟悉,也很热衷,乐此不疲。东方哲学是讲仁义、讲诚信、讲友善。
东方哲学,不是研究事物的本源,而是研究世界关系的。东方哲学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首先接受这个世界,包容这个世界,接受也包容这个世界的春夏秋冬,接受也包容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东方认为这个世界万物是不同的,是变化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封是封不住的,堵也是堵不住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
如果可以看清东、西方美学的差异,看清东、西方在哲学源头上的差异,充分理解东、西方走在人文和科学两条不同的道路,我们就可以理解世界经济、世界贸易出现的问题。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中国经济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徐宗威)
(此文依5月20日在石家庄召开的东、西方美学比较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成稿)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