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齐物论 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8 10:42

怎么写《齐物论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齐物论》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主题:《齐物论》是庄子的重要哲学著作,主要阐述了齐物论的思想。在写作读后感时,首先要对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有清晰的认识,如“道”、“物我两忘”、“无差别”等。
2. 明确读后感结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齐物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结合自身实际:在分析《齐物论》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经验,阐述作品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这样可以使读后感更具个人特色和说服力。
4. 展开论述: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齐物论》中关于道、物我两忘、无差别等核心观点,阐述其哲学意义。
b. 作品的艺术特色:探讨《齐物论》在文学、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如寓言、比喻、象征等手法。
c. 作品的现实意义: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分析《齐物论》对当代人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d.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

读庄子《齐物论》顿悟到,人不能被世俗规矩所困心,才能体悟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以更简洁性的语言来重新叙述。


庄子《齐物论》:人生最大的愚蠢,是困于世俗的“规矩”之中


在这浮躁喧嚣的世间,人生仿佛被无形的桎梏所捆绑,如同被线牵引的木偶,身不由己。庄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影子的故事,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困惑。


故事中的行者,偶遇自己的影子,误以为遭遇了鬼魅,惊恐之下拼命奔跑。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影子始终跟随。最终,他在无尽的奔跑中耗尽了生命。这个影子,其实正是人生中的“规矩”与“标准”,无论我们如何逃避,都难以摆脱。


房子、车子、子女、婚姻、父母的期望,这些世俗的桎梏,如同追逐我们的影子,让我们无法停歇。我们害怕停滞不前,害怕被评判、被嘲笑,于是只能不断奔跑,但这些“影子”始终如影随形,它们并非外在的追求,而是内心对成功的渴望与恐惧。


人是被观念饲养的动物。我们在自己的观念里行动,在观念里生活,被观念塑造和限制。这些观念,往往源自社会的约定俗成、潜移默化、传统习惯和主流思想。我们忙于追求世俗的标准和成功,却从未审视过这些观念究竟从何而来。


庄子在《齐物论》中感叹:一旦形成形体,便开始了生命的消耗。人们与外物接触,相互摩擦伤害,驰骋于名利之间,不能停止。他们终身劳碌,却见不到成功的终点,一生疲惫,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其实,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困于世俗的“规矩”之中。这些规矩和观念,像无形的枷锁,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为了名利、金钱、地位而奔波,却忘记了生活的真谛。


真正厉害的人,是那些能跳出思维限制的人。他们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看到了“道”的存在。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顺应自然规律,不被世俗的规矩所捆绑。


在这个知识泛滥的时代,我们拥有了无数的知识,却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因为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知识,而是来自对本质的理解和对道的追求。人的很多认知都是充满局限的,都是基于自身的偏见和观念。


庄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如同一场大梦。我们自己在做梦,醉生梦死,却忽略了真实的东西。宇宙太大了,它自身又太圆满丰富,我们在它中间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它所允许的。


因此,我们应该跳出观念的束缚,去追寻真正的自我。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限制,不要被社会的标准所束缚。只有跳出观念的笼子,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庄子虽然贫穷困顿,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世俗的观念,他看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他希望我们能超越世俗的束缚跳出思维限制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让我们不再为世俗的观念所困跳出思维限制去探索真正的自我和智慧所在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宽广和自由。

祈愿阅读此文章的智慧者,福慧圆满,吉祥安乐。

都说《齐物论》晦涩难懂,它到底讲了个什么道理?为何如此重要?


一说起《庄子》这本书,就绕不开《齐物论》。


可以说,整部《庄子》的思想核心就在于《齐物论》一篇,想要读通《庄子》,就必须先读通《齐物论》。


首先,关于“齐物论”这三个字,历来就有很多种解释。


一是断作“齐物/论”,意思是天地万物本身是不齐的,但我们可以按理一刀切齐;任何一物,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其值得否定的地方,那么同样,我们也可以放下是非标准,等量齐观地将它看齐。此种说法是由法家提出的,并非庄子的官方解释,但我们能从书中找出诸多端倪佐证。


二是断作“齐/物论”,把“物论”当做名词看待,即诸子百家、各门各派的议论。庄子见他们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谁也不服谁,所以用一篇文章来给他们讲“齐”。


诸如此类的解释还有很多,但大致含义可以归入以上两种。其实仔细推敲,发现区别也并不是很大。


理解了“齐物论”的含义,对我们读通《齐物论》这篇文章有“敲门砖”一样的帮助。


此文开篇依然沿用了庄子一贯的风格,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哲理。


说楚国有一位名仕,名叫子綦先生,因住在南郭城,所以又叫“南郭子綦”先生。


一天,他正衣冠不整地瘫坐在炕上,像是灵魂出窍了一样,丝毫不见平素的端庄姿态。学生颜偃在旁边见状,很是好奇,于是问道:“老师您今天这是怎么了?为何形如枯槁,心如死灰一般?”


子綦说:“偃啊,问得好,说明你有进步了。我这是在教你坐功,昨天的我只是坐忘外物的存在,而今天你看到的我已经连自己的存在都坐忘了。”


“打个比方,就拿声音来说。我们把平时听到的管弦丝竹之类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叫做音乐,把那些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这是以人的喜好评判出来的声音,叫‘人籁’;而你看那苍茫的天地间,一旦起风,但凡有个洞窍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鬼哭狼嚎,有的像战场厮杀,有的像雷霆万钧,有的像敲锣打鼓。所以声音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无关,这叫做‘地籁’。那么请问,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又是谁在指挥,谁在安排,谁在调度呢?”


“这就叫‘天籁’”。


其实今天只要学过初中物理的都知道,声音的本质是物体的震动所发出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声音是一种波,这就是它背后所隐藏的齐同的规律,只是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庄子只能用“天籁”一词代替。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世界观是唯物的,他没有把心中的疑惑诉诸于上帝或其他神秘力量,离真相只差临门一脚的事。


但可怜的是,庄子不信神,不造神,偏偏许多人把他当神一样供着,以为他全知全能。


其实《齐物论》并不难读懂。它的核心依然是老子的那句千古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再简单点,就两个字,一个“道”,一个“名”。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取名字,取名字的目的是什么?


很明显是为了把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区别开,让它们在我们脑子里面“不齐”。比如这叫“善”,那么与它相对应的就是“不善”,或者叫做“恶”;这叫“美”,那么与它相对应的就是“不美”,或叫“丑”。所以不是因为有了善才有恶,有了美才有丑,而是因为区别了善与恶、美与丑,才有了善恶美丑的概念。


名就是概念,名的本质就是人的区别心。《齐物论》的写作目的,就是消除人的区别心,使人回归到混沌如一的自然状态。


所以《道德经》一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叫你不要执迷于“道”这个名字,不要试图从概念层面、逻辑层面、理性层面去解释道,更不要去跟人争辩这句话的“正解”!而是需要你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感悟《道德经》这本书以外的内容,这样才能悟道。


《齐物论》其实是在教人悟道的方法,什么方法?第一课——坐忘


如果有兴趣的话,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点赞、关注,谢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