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郑振铎《猫》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8 22:56

推荐《郑振铎《猫》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郑振铎《猫》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内容:首先,要仔细阅读《猫》这篇作品,理解其主题、情节、人物等。只有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
2. 分析作品特点: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分析《猫》的特点,如语言风格、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a. 语言风格:分析作者在《猫》中的语言特点,如简洁、生动、富有诗意等。
b. 人物塑造: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猫的性格特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
c.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如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思考等。
3. 结合自身感悟: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谈谈对《猫》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个人情感:描述阅读《猫》时的情感体验,如感动、震撼、共鸣等。
b. 观点看法:表达自己对作品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看法。
c. 启示思考:结合作品,谈谈对自己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启示和思考。
4.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有合理的结构安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及作者,引出读后感的主题。
b. 主体

郑振铎《猫》:以“猫”喻人性,走出偏见的答案之书

4月9日,《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研究结果称,比起鸡鸭猪等家禽和狗,猫更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一时之间,猫被推到风口浪尖。养猫的朋友慌了,四处寻求对策,有些可怜的猫就被遗弃或者送人了。

尽管我们经常提倡爱护动物,但仍对它们抱有不同程度的偏见。人类和宠物力量的悬殊,这种偏见常常会给宠物带来灭顶之灾。郑振铎的短篇小说《猫》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类的偏见是如何伤害动物,有良知的人类又是怎样在反思偏见中得到救赎。

我将通过小说的情节,为你解读郑振铎养的三只猫的命运是如何因人类偏见而改变,猫的三次亡失给作者带来的三次良知的觉醒,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偏见引发类似的悲剧。

01 从猫的世界看人的影子

作者养过三次猫,但结局总是失踪或者死亡。细看这三只猫,其实作者是在以猫喻人,每一只猫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类人。

  • 第一只猫:可爱者无端死去

第一只猫是作者从隔壁邻居那里要的新生猫,长得好看,一出现就受到全家喜爱。后来这只猫生了病,越来越没精神,最后病死家中。作者很心酸,舍不得这个陪伴自己两月的“小侣”。

故事里的可爱小猫无端病死家中,作者是在隐喻那个时代许多原本能安稳度日的人却无端亡逝,过早地离开世界。作者写《猫》时五四运动刚刚过去,知识分子一方面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另一方面却依旧笼罩在军阀政府黑暗统治下。 黑暗动荡的年代是不存在幸福安康的,连生活过得安稳也成了一种莫须有的“罪过”。

许多知识分子和作者一样,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作者不禁感慨,那个年代有太多像小猫一样“可爱”之人没有展现才华的平台,却只能无端被卷入时代的漩涡早早结束了一生。

  • 第二只猫:有能者被妒

第二只猫是作者从舅舅家要来的,这只小猫比上次更有趣、更活泼,而且更聪明。它学会了捉鼠,让作者家夜里再不用被老鼠打扰,家人对它爱不释手。可是天天到处乱跑的它也让家人时刻提心吊胆,生怕被坏人抓走。

好景不长,有一天邻居看见小猫被过路人捉走了。作者一家非常气愤,责骂那个捉走小猫的没有丝毫善念的坏人,同时也责怪不出手相助的“看客”邻居。

故事里的小猫不幸被坏人捉走,丢失了性命,作者也是借猫比喻那个时代有才能的人被无端迫害的愤怒与控诉。若不是这只小猫不够乖巧、安心在家,想必也不会招来坏人的垂涎。

人们似乎总是对人群中的佼佼者充满敌意,憎恶他的“显摆”,更有甚者,希望有才能者早点“遭报应下台”。有才能者不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只因“优秀”便招来了杀身之祸。作者借第二只猫讥讽当时社会世态,表达了对自私自利和妒贤嫉能的社会偏见的谴责和控诉。

  • 第三只猫:不幸者被冤

第三只猫是作者一家同情才收留的。其貌不扬,懒惰忧郁,家人总是喜欢不起来。后来,家里新来两只芙蓉鸟,家人发现它经常盯着鸟,非常警惕它靠近。当芙蓉鸟突然被咬死的时候,大家第一反应就认定是它做的,气愤至极的作者拿起木棒就把它赶走了。隔了几天,才发现吃芙蓉鸟的是另一只黑猫,而我们的小猫却再也没有回来,死在了邻居家的屋脊上。

作者在今后整个人生都对这只猫非常愧疚。芙蓉鸟非它所害,却只因为平日里性格忧郁懒散,跟作者一家不主动亲近,大家在芙蓉鸟被害时便全都怀疑它,并且不由分说地惩罚和赶走它。可以说,害死小猫的,正是作者一家的偏见

作者用第三只猫比喻那些因自己不幸的命运郁郁寡欢,却因此而遭怀疑,以致屈死的可怜人。这正是那个动荡不安年代的旧中国里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

02 从人的视角看人类对偏见的觉醒

三只小猫,三次亡失,作者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内心都受到了极大波动,渴望觉醒,然而作者每次难过的程度和觉醒的力度都不一样。

  • 第一次觉醒

第一只猫病死后,作者一家的反应是: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辛酸,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只得安慰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作者觉得“辛酸”,心里好像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他把小猫当作陪伴自己的“小侣”,感慨自己没有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时光,还没得及与“小侣”相处更久就让它离开了。

但这一次觉醒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在作者心中,这只猫很好,但也不至于无可取代。他当下就安慰难过的妹妹,再给她要一只猫,代替病死这只,意义一样。就像当时的社会,人人自危,当你的偏见害死了人,带着人类起码的善念,你会忏悔。忏悔一会后,这件事就可以抛诸脑后了。

  • 第二次觉醒

第二只猫被坏人带走后,作者一家比第一次更难过,这份难过中还带着一丝愤恨,痛恨那个夺走小猫的自私之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在家人心中分量更重。自从它走后,作者家再没有主动养过猫。第二只猫每天和大家亲密互动,又帮大家解决了老鼠,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作者已然将它当作家庭一员了。当家中一员离开,任谁来也代替不了。把伤害到的人当作家人看待,这里作者也是对整个社会反思的又进一步。忏悔后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重蹈偏见的覆辙。

  • 第三次觉醒

如果说前两次的觉醒都不够深入,那么这一次作者是彻底震撼到灵魂深处了。第三只猫从进家门的那一刻就没受过好脸色。它什么都没做错,却莫名地被嫌弃,仅仅因为它不想把自己悲惨命运刻意伪装得活泼开朗、讨人欢心。芙蓉鸟被害,作者一家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他打骂,甚至赶走了它,害它命丧别人家。作者这次的内心被深深地刺痛,发出了这样的忏悔: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他很想补救自己的过失,但上天却不给他机会。他还没来得及向猫道歉,猫就已经死在别人家的屋脊上了。因为他的偏见,给小猫的心灵带来重创,以至于到死小猫都只能远远看着家却不敢靠近。为了偏见不再伤害到别人,作者切断了一切会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源,此生不再养猫,这次作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03 故事里的冤案,现实中的偏见

作者笔下,一场“芙蓉鸟被害案”被定性为冤案,而“凶手”正是作者自己。造成这场冤案的,只有作者一个人吗?不是的,故事里带有偏见的人都是这场冤案的帮凶。

  • 家人见小猫不和人亲近,便都不喜欢它。在大家的意识里,主动与主人亲近的才是“可爱的猫”。
  • 家里刚买来芙蓉鸟,仅因为小猫盯着鸟看,妻子便提醒保姆多留心别让猫吃了鸟。
  • 保姆看到其他猫经过,第一反应认为猫来一定是来吃鸟的。

小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第三只猫,大家对它的偏见也最终汇集成一把尖利的刀,残忍地刺向无辜的小猫。

作者的小说结束了,亡失的猫也再回不来了,可是现实中的偏见却从未曾离开。可以说,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偏见,甚至自己就正在制造偏见的社会。

2018年重庆万州公交客车坠河,网民对相撞轿车的女司机极尽谩骂。后来,警方查证是公交客车突然偏离路线,迎面撞上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并撞断护栏坠入江中。网友们一听又集体给女司机道歉,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人们在潜意识里就对“女司机”充满了偏见,认为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后来还有人专门研究男女司机事故概率,结果竟发现女司机驾车造成死亡的概率还比男性低1.4%。

这个结果打破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的偏见,事实证明,交通事故和性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如果你认为这场事故中你没有妄下断言,是一片“无辜的雪花”,那么这些偏见你是否似曾相识甚至自己也曾有过呢?

知乎上有个段子:

你是湘西的吗?是啊,那你会赶尸吗?

你是大理的吗?是啊,那你会六脉神剑吗?

你是山东的吗?是啊,那你会开挖掘机吗?

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这种地域偏见,还有性别偏见、年龄偏见、职业偏见等等,甚至在你天天刷的朋友圈里也充斥着这样的偏见:

那些天天鸡毛蒜皮小事都发朋友圈的人说明什么?太渴望关注还是太玻璃心?

说明你对他们有偏见。

这些偏见一直扎根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已经在我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尤其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做出不符合我们认知的事情时,我们的偏见就容易出来作祟,而我们绝不会承认。

许知远在《偏见》里说;“大多数人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宁可接受偏见掩盖真相,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偏见。”

当你意识到自己存在偏见时,你已经成功走出了第一步。可是当其他人都向你施压,要求你“合群”,与大家保持一致时,你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04 你有勇气走出偏见吗?

对事物抱有偏见时,很有可能会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不可挽回的错误判断。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努力尝试,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让自己尽可能地克服偏见。

  • 充盈思想,培养独立人格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我们人生的头20年,几乎都把心思都花在学习正统的专业知识了。当我们真正进入社会,才发现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思维完全不能让我们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你能想到的各种方式去充盈你的思想,丰富你的价值观,让自己多接触和了解不同的生活形态,打破“和我不一样的就是不正常”的固有观念。只有当你拥有充盈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你才能复杂的局势中看清事物真正的面目,并且有勇气保持与众人不同的观点。

  • 增加接触,扩大同一性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原理:人们往往会喜欢他们能近距离接触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讨厌一个人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对方,当大多数人对这个人有某种评价时,我们便会认同这个评价。可是当我们有机会与这个人相处,也许不用任何人提醒,你就自动放下了偏见,甚至成为好友。

前几天热播综艺《我家那闺女2》中,有不少观众之前看《伪装者》不喜欢王鸥这个狠角色,连带着也不喜欢她这个人。可是看了节目后,大家发现王鸥平易近人,也非常关心员工,亲自为她们化妆到夜里11点,不少观众笑称自己黑转粉了。其实这就是增加了了解的机会,他人的印象在你脑海中自动重塑的过程。

我们也不要抱着排斥的心理,主动和自己有偏见的人接触沟通,慢慢增加两人的共同点,扩大了同一性也就增加了两人的交集圈,自然会慢慢认同对方。

每一个有偏见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贼,它偷走了事物原本的面目,也偷走了我们对世界的包容与信任。纠正偏见很难,但更加困难的是如何避免制造更多的偏见。

总结:

郑振铎的《猫》从平常家庭生活入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偏见害死猫的故事。不仅是第三只猫因为作者的偏见被害死,前两只猫代表的那个时代的苦命人又何尝不是被时代的偏见葬送生命呢?这个悲剧到了现在仍然在上演,我们仍然不断用自己的偏见制造新的悲剧。愿我们身体力行,让自己至少成为某一个偏见的终结者。

由郑振铎的《猫》说开去

【编者按】

《现代小说化读》是王鼎钧先生为有志于文学者所写的路径之书,从故事到故事来拆解小说的艺术,看小说如何产生小说,既有意规避了理论术语的晦涩难解,也有心保留了创造之法的趣味盎然。选文皆为一流名家的短篇小说,因为从学习的角度看,小说家留下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的表达方式。他择选这些作品为样本,看小说家如何排兵布阵、落子无悔;又另行以故事作推演,启发读者举一反三、另辟蹊径。如作者所言:“‘写作’是有中生有,以范文样本为教材,可以教也可以学。当然,学习者也不能止于范文样本,他往往通过学习到达创作。”

王鼎钧,1925年生,山东兰陵人,1949年到台湾,曾担任多家报刊副刊的主编,并在大专院校讲授写作课程。1978年移居美国。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涉及散文、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本文摘自王鼎钧著《现代小说化读》(商务印书馆2024年1月出版),分析的作品是郑振铎的《猫》,借《猫》的写作技巧谈到其他有关动物题材小说的写作。标题为编者所加。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现代小说化读》书封

郑振铎先生带猫上场,非常重视读者对这只猫的第一印象,他说:“三妹是最喜欢猫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一句话写出众人眼中忽略了的美。你我也可以先把心爱的东西拿到阳光底下欣赏,然后再写。想想看,如果万紫千红是在阳光下面看,增色几分?如果人面桃花是在阴云下面看,减色几分?阳光是个魔术师,它使你觉得有能力去爱,也使你觉得被宠爱。

猫的故事开始了,合家的兴趣也提高了,下面如何发展呢?郑振铎先生的手法很独特,这只可爱的小猫忽然不见了!猫失踪,全家情绪低沉,好像被洗劫了,被侮辱了。这叫“起落”,小说情节要有起有落,波浪式前进,郑先生用这篇《猫》示范给我们看。有起必有落,有落也必有起。这家的母亲又收养了一只小黄猫,“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当然,它也会捉老鼠。这是再起,再起的后浪比沉没的前浪更高,后来增添的足以抵偿前面失去的而有余。

可是这只小黄猫也不见了!它喜欢亲近人,所以可爱,因为可爱,所以被路人捉去,屡得屡失,好像经过几番沧桑。这又是“落”。评论家分析小说的技巧,常说“大起大落”,指的就是这种安排。小黄猫失踪之后,这个家庭没有立刻再补充小黑猫、小狸猫(倘若那样写就呆板了),一直等到冬天。收养宠物也有季节性吗?很多人春天希望养鸟,夏天希望养鱼,秋天希望养狗,冬天希望养猫。

冬天来了,这个家庭再养一只猫。这一次,养猫的动机不同,他们看见一只猫流落街头,饥寒交迫,于心不忍,有此一念。这第三次养猫又是一“起”。如果这第三只猫也是如何逗人快乐,那又俗气了。这第三只猫并不善解人意,也不捉老鼠,成为家中一个“若有若无的动物”,郑先生不动声色,另掀高潮,“穷则变”,你得先有变量,他在人和猫之外加进一对鸟。

冬尽春来,这个家庭买了一对小鸟,黄色,颜色可爱,芙蓉鸟,名称可爱,不用说,叫声也可爱。别忘了猫是肉食动物,猫和鸟之间有矛盾,人爱鸟甚于爱猫,于是人和猫之间也有了矛盾。起初,矛盾轻微,但矛盾是可以滋长、可以扩大的。“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主人下令戒备,防猫护鸟。可是该来的终于要来: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她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的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你看,矛盾不但会发育成长,还会繁殖蔓延,主人和仆人之间也有了矛盾。矛盾升高,冲突出现,主人用木棒打猫,以示惩戒。

隔了几天,第二只鸟又被猫吃掉,大家亲眼看到真凶是一只外来的黑猫,跑得飞快,嘴里衔着一只黄鸟,这才发觉对家猫造成冤狱。“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你看,主人和他自己也产生了内心的矛盾。

这两只鸟都死了,后来这只花白的猫在真相大白之后也死了。郑振铎先生物尽其用,每一次死亡都是先落后起,矛盾的顶点都是高潮。尤其是对于最后那只猫,“我”对它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受视域限制,许多事情他不知道,他不知道的我们读者也不知道,跟着叙述者一同错怪了他的猫,认为这猫该打。后来知道另外有一只来历不明的大黑猫跑来行凶,打猫的人后悔了,我们读者也后悔了。“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如此这般,成为一篇小说。

小说该结束了,最后一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情感上也是个小小的高潮。小说家把它单独排成一段,显得奇峰乍起,戛然而止,一猫二鸟,小地方见匠心。

这篇小说的题目只有一个字:猫。想起莫言的《蛙》、林怀民的《蝉》,也只有一个字。写这种文章要有一点好奇心,青蛙成群结队地齐声喊叫,为什么?有学问的人说,青蛙嘴边有个天生的扬声器,能把声音放大,这说明蛙有呐喊的能力,没说明它有呐喊的需要。它是为了求偶吗?不相干,青蛙怎样交配、怎样产卵,书上说得明明白白。为了退敌吗?作用恰恰相反,青蛙没有战斗力,不该这样暴露自己的位置。晋惠帝当年听见蛙声,发出一个问题:这些青蛙为什么喊叫?为了公,还是为了私?历史学家笑他智商太低,在我们写小说的人看来,他问得有意思,我们也想这样问。蛙的生殖力很强,一只青蛙每年产卵数千个,虽然大部分成为其他水族的饲料,剩下的仍然可以维持子女满塘、五世其昌。在莫言笔下,蛙就是“娃”。女主角姑姑是个助产士,她不但负责接生,也负责堕胎,后来她退休了,心中常常不安。有一天她喝醉了,夜晚独行,经过池塘旁边,数不清的青蛙一直对她喊叫。为什么喊叫?有故事就有答案,蛙的弦外之音,姑姑听得见,你我也听得见。

再说蝉,蝉也在那儿喊叫,也不会独自低唱浅斟,总是彼此响应、彼此连接,声嘶力竭,恨不得惊天动地。一般昆虫用翅膀互相摩擦发出声音,音量小,蝉在腹部专门生长了鸣器,音量大,这个鸣器可以说是它全身构造的精华,它要这个玩意儿干什么?这个问题,晋惠帝没问,我们想问。对写小说的人来说,要有答案,先有故事。关于蝉,书本上有现成的说法,齐国的王后含恨而死,灵魂化蝉,呼天喊地地宣泄悲愤。蝉的鸣声那样苦闷,那样焦急,有几分近似。这是古人的说法,除非你写历史小说,否则你得有自己的说法,要想有自己的说法,你得有自己的“蝉”。这就想起林怀民。林怀民是60年代有代表性的台湾青年,那时候,台湾地区休养生息,日子过得不错,就在这个时候,年轻人开始不满现实,觉得命运欠他更多。他们都满腔苦闷,在苦闷中形成独有的生活方式,林怀民写成短篇小说,结集出版,用《蝉》做了书名。那些青年都是蝉,那样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呐喊。这也是“有故事,就有答案”。

中国有句老话,天地生物不测,蛙为什么这个样子,蝉为什么那个样子,进化论和神造论都难解释。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在农村生活,与草木虫鱼为伴,看见生命以各种奇怪的方式存在,简直匪夷所思。有一种昆虫叫蜣螂,拿动物的粪便当食物,它的特长是把动物的粪便滚成一个圆球推着走,这是它的全部家当,也是它储存食物的方法。那个粪球比它的身体大,它居然推来推去毫不吃力。天地间怎么会有这样一种生物?不但有,它还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有很多人注意它,喜欢它,为它取名。想不到这个小东西还进了《伊索寓言》,蜣螂和老鹰相争,蜣螂把老鹰下的蛋从鹰窝里滚出来,落地破碎,这是用其所长,构思不错,但是老鹰还不至于没有办法对付蜣螂,只有认输的份儿。蜣螂浑身硬壳,老鹰想吃它啄它无从下嘴,老鹰那双巨掌利爪难道不能抓它,把它带到空中丢进山谷?这个故事编得不好,你可以另写一个胜过他。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郑振铎先生的这篇作品已是九十多年前的先驱。九十多年来,写猫的作品越来越多,有人说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写狗。虽然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猫,当代作品与前代作品倒也各有可以分辨的特色。

当代作家膝上的猫又甜又黏,难分难舍,人与猫化成一团,断尽烦恼,这般滋味,前人不曾尝到。这种特色,有学问的人称为文风,他们又说文风可以代表民风,如果这话没错,我们又有文章可作了。当代人追求舒服,创造了一个名词:“舒适圈”。意见领袖鼓吹舒适,主张每个人都要想办法让自己觉得舒适,生活环境就像你家客厅的沙发,坐下去就是一个舒适的小漩涡,你的猫悄悄地跳过来伏在你手边。有这样的生活,所以有这样的文章,文风民风,循环相生。中国历史上有个名词叫采风,中央政府搜集全国各地的作品,通过作品了解各地的民情。

求舒适是“一念”,这一念生出“万行”。卫生纸已经很好,还要它松软,要它有花纹,再要它有香味。牙线已经很好,还要上胶,还要添上味觉,有薄荷的味道,有鸡肉的味道,有海鲜的味道。早起令孩子们不舒适,学校每天早晨上课的时间应该延后,让学生多睡一会儿。面包已经很好,还要加糖,吃糖令人愉快,但是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肥胖有害,减肥也是“一念”,这一念令人不快,西风马上被东风压倒,所以减肥成功的人很少。“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厂早已为每一粒药丸裹上糖衣。“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们不喜欢行走,喜欢躺平。写小说吧,小说可以做伏在他床头的猫。

前代的作家如此如此写猫,当代的作家如彼如彼写猫,而今而后,你我如何写猫?他们怎么写,你我也可以怎么写,或者,他们怎么写,你我偏不那样写。嘴里说“偏不”,头往旁边一歪,乃是作家的一个习惯。动物辞典说猫“性残暴”,也许出乎你的意料,也好,这句话可能送给你新的题材。猫吃肉,打猎为生,专门扑杀弱小,在郑振铎先生笔下它吃了小黄鸟,在鲁迅先生笔下它吃了小白兔,在你笔下它可能吃掉客厅的金鱼、前院的雏鸡。任何东西,只要比它小,从它面前经过,它都不放过。“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它甚至捉自己的尾巴,团团转。它捉老鼠,无非也是这个习惯。

猫行猎,就得有猎人的阴险。前爪锐利,触处皮开肉绽,平时用软绵绵的掌肉包裹起来,真个绵里藏针。行走无声,奔跑跳跃如凌空,跟踪伏击都很隐秘,据说从几层楼上跌下来也能安全着地,天生有很高的禀赋。猫的模样像虎,不,是虎的模样像猫。有学问的人说虎豹都属于猫科,有猫的遗传。猫有一个特长,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一言以蔽之,它处处为人增加舒适,虎豹固然做不到,即使是狗也差得多。所以,咱们的作家偏爱它,美化它,对它的一切另有解释,说它善解人意,说它婀娜多姿,带着几分神秘游走人世。它养精蓄锐,发出鼾声,人也说是念经,为它塑造慈眉善目的形象。万物之灵情感用事,心志为猫而醉,诸事为猫而废,伤别离为猫下泪。人类可以说是一切动物的天敌,河豚有毒,也要拼死一吃,但我没见过吃猫肉的人,也没见过卖猫肉的餐馆。父老相传,人若吃了猫肉,灵魂过不去奈何桥。人以自己的舒适为标准创造神话,为万物制定价值和价格。

如此这般,你有了一只自己的猫,你写它,不是为了令人舒适,乃是为了令人省思。虽然你看透了人也看透了猫,故事并不能如此结束。郑振铎先生说,他家的猫最后死在邻家的屋顶上,这里面藏着讯息。父老相传,猫不死在主人家里。我当年常在田野道路看见猫尸,三九冬天,冻成坚硬的冰棍,龇牙咧嘴,想见风雪之中忍受了整夜酷寒。死在屋顶上是更好的选择,当年没有“钢骨水泥的森林”,屋顶仿佛脱离了尘世,一行一行的瓦,中间有沟槽,躺下去就是未盖之棺,身后是非由您起悬念。猫果然有它的了不起!它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你,把最坏的一面留给苍天,天无情,天无私,人之所弃,天之所取。您不能抑制情感之汹涌,把题材放大,调门儿拔高,写下去,如同站在屋顶上为它演奏《安魂曲》。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