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目送》1000字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9 09:42

如何写《《目送》1000字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目送》1000字读后感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深入理解《目送》这本书的主题,包括作者的情感表达、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 - 分析书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主题。
2. "明确读后感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目送》的作者、出版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自己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 - 主体: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如对亲情、人生感悟、艺术风格等的看法。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主要观点,并给出对未来阅读或生活的启示。
3. "深入分析内容": - 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 探讨书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4. "表达个人感受": - 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这本书对自己产生的共鸣,以及对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触动。 - 可以谈谈阅读这本书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否有改变。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避免过于口语化或过于学术化的表达。 -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
6. "注意字数控制"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

  《目送》读后感1

  最近我正在读龙应台的《目送》。

  这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了人性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了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每当打开这本书,亲情立刻滋润着你的心灵,这个时候脑海里全是父亲的背影、母亲的目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是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母亲。

  《目送》读后感2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门,消失在火焰中。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

  《目送》读后感3

  其实真的不想用星星数量来表达对书籍的感受的,因为觉得自己还不足以评价每个作者。《目送》是耗时好久总算拖拖拉拉的看完的一本书,之所以这么久可能因为它不像小说那么吸引人,勾着人看下去。每次看这本书都觉得内心很安静,浮躁的时候是不适合阅读它的,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很好地理解它其中的深意吧。当然我觉得自己做的远远还不够,很多地方都没有能理解深层的意思,只是字面看过后就结束了,总觉得它应该还有什么可自己就是读不出来。可能生活经验还不足,又或许是知识面还很浅薄吧。总之,好在读完它了,没有中途放弃也是一种进步了!期待不可知的某日当我重新阅读它的时候,能有别样的感受吧。

  《目送》读后感4

  很多时候,最伤感的画面我们未能看见,只因背后那双渴望你回头一瞥的母亲的眼睛。年轻人,总是怀着青春的梦想勇敢奔向未知的远方,去探索,去追求,去搏一个美好的明天。但是成功之后那些斑驳的岁月留下了什么?你站在原地,却再也回不到从前。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目送》读后感5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目送》读后感6

  今年,由于脱贫攻坚任务很重,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了。

  一个人在外,最难熬的就是夜晚。

  下班的时候,就是孤独的时候。

  每一天,当拖着疲惫的身体,迈进宿舍的那一刻,就走进了孤独,孤独的灯光、孤独的单人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显得那么的孤独。

  《目送》读后感7

  读完《目送——为谁》,知道了父母给了我们爱,但更多时候,却是孩子教给了我们如何去爱!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后,是被动的接受。当一个人只是去接受,是无法明白爱的深刻。有了自己的孩子才会主动地去爱,这样的一来一回中,渐渐的明白父母的爱是一种本能。但这种本能不包括爱他们自己。想想我们的父母,再想想自己?有多久都没有好好的爱过自己了?

  爱自己的人,就像一个被装满水的杯子。水满则溢,当你是一个被爱的人,心中有满满的爱才会去更好地爱别人。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懂得,什么才是爱。如若不然就只会是打着爱的旗号,去要求、去索取、自己却全然不知。

  做一个爱自己的父母,孩子才会明白爱是什么?

  《目送》读后感8

  “孤独的时候,书是最好的朋友”。

  这半年,我养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

  每天晚饭后健身或者散步回来,看上一会电视,等到快10点,在城市停止了喧嚣的时候,关掉房间的大灯,轻轻的打开床头灯,霎时一股温馨的气息弥漫开来。

  靠在床头,静静的打开一本书,思绪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有目光在字里行间跳动。

  《目送》读后感9

  有时候和母亲谈起为什么每次都看着我走,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每次母亲总是笑笑说,你们对你们的孩子,不也是这样吗。

  是啊,作为已为人父母的我们,的确也有同样的感受,每次送儿子上学的时候,都是看着校车开走,直到看不到车影了才放心。

  《目送》读后感10

  四月秀葽,南方沉浸在春天的温情里。一杯清茶,一本好书。绿色布纹封面《目送》扉页简单的写着一句话: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一个时光的见证人,她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她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她写的《目送》犹如一本生死笔记,笔触间饱含深情,深邃,忧伤,美丽。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龙应台的《目送》,早在两年前的夏天我就读过了,而今再读却有了不一样的触动。大概因为比两年前多了对生离死别的思考和感悟。

  《目送》读后感11

  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就永远回不了家,见不到父母的面,此刻我不是在想战争的残酷,我在想都是父母的子女,都是人,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决绝,难道不能有一点怜爱之心,我真的不敢想象母亲会变成啥样,是疯是傻,其实就不言而喻了。真如作者所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边,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让我不止一次的想到父亲,我庆幸我可以随时回家看到父亲,我内心深处也隐隐痛的想到作者的父亲,一别就是七十年。回来之后只是魂归故里,落叶归根而已!

  《目送》读后感12

  其实,书都挺好看的,内容丰富,耐人寻味。但有一本书带给了我从未有过的感动,于是心里最柔软的位置里放着它——《目送》。

  翻开清爽养眼的浅绿色封面,我看向书的代序。序的构思异常精巧,作者龙应台由放在抽屉角落里的一盒首饰,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才看了几行,目光就被她柔婉细腻的文字吸引住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母女之间深情的对话是那样的真实感人,它拨动了我的心弦。顷刻间,我爱上了《目送》的文字。

  如此动人的文字也一定出于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人。我原先不怎么了解作者,但之后的文章里慢慢流露出了她的内心世界。

  《目送》读后感13

  你的孩子并不归于你,他们是生命连续的代表, 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你能够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予思想,由于他们有自个的心。

  你能够给孩子一个家,但这不是他心灵的居处,由于他们的心早已飞到他明日的家, 你能够极力去爱他们,却不能需求他们爱你。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知道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即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不见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静静通知你:不用追。"

  《目送》读后感14

  看龙应台的书,什么滋味?像是吃了怪味豆。

  我总是想,莫要让人担心吧,特别是老人家。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我丝毫瞒不过她那双水一样的眼睛,莫要那样子看我,本来就没有的委屈,你练就了我的铜头铁臂不就是让我当个混世魔王无所畏惧吗?

  如今我独自修行了,好像万物离我很远又很近,那触手可及的光亮让人欲罢不能,行走在路上哪能什么都是一马平川?哎,你不是也在修行吗?抓紧修炼啊!切莫多愁善感起来,我是真实的,不是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连续剧。

  《目送》读后感15

  再读《目送》,读其文恍如读其人。那种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风格好似作者自身的个性,而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谦和、宁谧、空荡、悲悯之情,更是发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触。这是一本有血、有泪、写情、写理的“纸上心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不必追,因为追不上。不必追,因为留不住。不必追,因为心相随。好一个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阴晴,小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们能改变的是什么呢?我们能拥有的又是什么呢?不必追,“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读书心得(第二期)】怜取眼前人——读《目送》一书有感

怜取眼前人

——《目送》读后感

作者:汝城县检察院公诉室副主任 周亚利

《目送》一书,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渐老去时的照料和看护,记录了树林里杜鹃啼血似的哀鸣,记录了首尔的老朋友,印度孟买的火车……每篇散文读起来都有不同的感悟,我是在对于个人来说很特殊的时间读的龙应台写的此书,读到一些片段的时候,眼泪总是把文字变得模糊,关于过往的记忆却是越发清晰。《目送》一书作者写的是她自己的一些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却让我这个读者一次次情难自控,我想这也许就是好书的定义,这也许就是读书的意义。

2017年11月8日,一个正常上班的星期三,上午10点多我在办公室用电脑正书写一个案子的出庭材料,手机忽然响起,是妈妈的来电,没有往日那日常的问候,没有多余的寒暄,妈妈直接说爷爷就在刚刚去世了,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我愣住了,电话那头的妈妈说你去请假回来吧,然后我木然的答应着,眼泪就决了堤,赶紧擦干泪水拟了假条去找单位领导签字,还是在向领导当面说明请假原因的时候泣不成声,我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该如此的,感情如果能收放自如,那也就没有那么多为情所困的人了吧。好在请假的过程很顺利,我搭上了11点汝城至郴州的汽车去往郴州转车回家。

我一直是最不需要父母担心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大人教育自家小孩时口中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毕业到县城读初中,初中毕业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大学毕业考公务员,得到了亲戚眼中稳定的“铁饭碗”。在外读书和工作的这些年,我基本是隔两天打个电话回家,有事情的时候说是事情,没事情的时候就问问家里的情况,聊聊家常。读书时候放长假都会回家,那时候我家住爷爷家隔壁,所以每次到家放下东西都会去爷爷奶奶家看看他们,后来工作了在外地,家里也搬了新房子,新房子离开爷爷家有十来分钟的路程,我每隔几个礼拜或者遇上节假日也会回去,每次回去都会去爷爷奶奶家看看他们,工作之后有了自己的收入,去看望他们时便懂得带点水果,有时候是牛奶或者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自己买东西,爷爷奶奶一辈子都是节俭的人,所以总会对我说不用买东西给他们,他们有吃有穿有钱花,尽管这样,我还是会做我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爷爷去世前的十来天,我回去本准备去看他,后来爸爸说爷爷去镇里医院打针了,加上我回去的时间匆忙,便想着下次回去再去看他,谁知道,一错过,便成了生离死别、阴阳相隔。前几天打电话给妈妈,还听说爷爷在住院打针,也许是年事已高,又或者年轻时候太过艰苦留下了病根,爷爷近些年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去医院或者诊所打针,这次听说他住院打针也没太当回事,还说天冷了,叫我哥哥有时间的话开车接送一下爷爷去医院打针,免得他住在医院吃不好、休息不好。在车上,坐在最后一排位置,靠着窗,回忆着有关爷爷的点滴,想起自己上次回去竟然都没能看看他,又不由自主的红了眼眶……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以前经历的事情不多,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慢慢长大,得到的东西多了,也在猝不及防中失去很多,或许不止父女母子之间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于很多人和事,我们都是在不断的目送和告别,想想,能目送也是幸福的吧,至少好过不能目送的痛。

等我从单位几经周折回到家,已是11月8日下午4点多,家里一些长辈在商量把爷爷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安葬的事宜。我放下东西准备去爷爷家看看,然后家里的人说按照风俗,我怀着孕,为了我自己和去世的爷爷,我是不能到灵堂那里的,我固执的跑去问我爸爸,我爸爸也说风俗是这样,你就在家里休息一下吧,你回来就好,灵堂就不要去了。我只能屈服于风俗,但我也知道,自此以后,我能见到的就只有冰冷的坟墓。葬礼是在爷爷过世的第四天,我听得见敲敲打打的锣鼓唢呐声,看得见陆续绽放的烟花,从爷爷家住的地方一直响到了村外,直到走远了听不见了、看不见了……可是我不能跟着送葬的人群送爷爷最后一程,我甚至都不知道,爷爷会在哪一片他热爱的土地上安眠。《目送》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作者写到“两公里的路,此起彼落的鞭炮夹杂着‘咚咚’鼓声,竟像是一种喜庆”,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作者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而我,却只能在家里,无法目送,更别说按照司仪的安排深深跪下。

初中时家里把我送到了县城一个中学就读,有段时间爸妈都在外务工,我读书的学校是实行放月假的制度,我们这类家里离开县城远的同学基本都是放月假的时候才会回家。因为家里没人在,我每次回去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吃饭,然后返校时要先从村里走路或者搭摩托车去镇里坐汽车到县城,村里到镇里2公里多的距离,爷爷总会陪我一起走路去镇里,那时候,他总说我走得慢要赶不上车,但是还是会放慢自己的脚步等我……每次走到村口我都说我能自己一个人去,要爷爷返回,但是他都从来不听我的,还是会帮我提着装着菜、衣服的书包送我到镇里的客运站,直到我搭乘的汽车发动,他才会一个人默默的往回走,也许他也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他还是放心不下,所以宁愿陪我一次次地走重复的路。天气不好时爷爷会叫村里跑出租的摩托车送我去镇里,然后他自己再走路回来,我总是对他说要他搭摩托车回去,但是我知道,他对我舍得,却对他自己舍不得,所以还是会选择不花钱的走路。那时候车窗外的爷爷只有70岁出头,高高瘦瘦的,虽然头发已经白了,背也不如从前挺直,但是我并不曾把死亡跟他联系在一起,甚至在父母不在身边的那些日子,爷爷奶奶就是我心中的靠山,以至于我放假时候有家可归。

今年10月份我结婚,租赁了一台大巴车把家里的亲戚接到老公家那边,吃了午饭他们都急着赶回家,我和老公送他们上车,我叫爷爷奶奶、外婆他们过几天再回,爷爷说他以后再来,坚持着要回去。其实我知道留不住他们的,爷爷的两个女儿一个嫁到永州,一个远嫁山东,我的两个姑姑基本都是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看爷爷,爷爷也只是在春节走亲戚时候才会去一趟永州的大女儿家,无论姑姑家人怎么挽留,爷爷也从来不曾留宿,远嫁山东的女儿家里,这辈子他只去过一次。大巴车车门处的台阶有点高,见爷爷、奶奶他们上车有些困难,我过去扶他们,爷爷说不用管,你去照顾其他客人吧,我扶着他胳膊的时候才发现,爷爷长袖下面的胳膊几乎没什么肉,看着车子发动,家里的亲戚们渐行渐远,我突然很是心酸,心酸我一天一天长大的过程中,很多亲戚的头上都添了白发,而爷爷奶奶他们已经变得手脚不灵便,变得越来越需要子女的照顾。

《目送》中的《雨儿》一篇作者写她跟日益衰老的母亲之间的一些细节,年老的母亲总是忘记了自己的孩子,甚至孩子就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而作者对母亲十分的细心和耐心,甚至可以一遍一遍的重复母亲的问题。作者说“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我想,作者是懂得母亲对自己的感情,所以才会对母亲这一角色的定位如此贴切真实。细细想来,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我们年幼时,对于咿呀学语的我们,对于好奇心有余但是智商不足的我们那些幼稚的问题,一遍一遍耐心的,我们不也像一个被时间带走了记忆的老人吗?只是我在想,长辈们当年能一句一句教会我们讲话,一步一步教会我们走路,等到我们人到中年,老去的父母记忆慢慢衰退,动作变得笨拙,甚至都认不出儿女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耐心像小时候他们我们问题那般乐此不疲?是否能不厌其烦地擦去他们流的口水?是否愿意像作者一样带父母去想去的地方看看?

以前,总觉得时间还很多,等自己有能力了慢慢孝敬爷爷奶奶和父母,这次爷爷突然病逝,瞬间就懂得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无奈和遗憾。为了人生少一些遗憾,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回去跟父母聊聊天,有时间的时候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吃个饭,聊聊以前的艰苦岁月,聊聊我们儿时的趣事……也许这些,远比过年过节时候买回去的礼品,给的红包更能让他们高兴。时间催人老,我们总会在时间的无情中分离,无论生离还是死别都或许或让我们悲痛,但是只要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温柔相待,我们便能少一些内疚,少一些自责。

读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在一本本书里,我们看见不曾抵达的风景,我们经历不曾发生的故事,我们也在读书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成为更好的人,冰心曾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我们需要读书来丰富理论,为做好工作储备专业知识,更需要读一些其他的书来提升个人的修养,我会在明白读书好的基础上,做个好读书的人,在好读书之后,懂得有选择的读好书。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型、和谐型机关建设,我院举办了优秀读书心得评选活动,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一等奖,《怜取眼前人——读<目送>有感》(周亚利);二等奖,《读<解忧杂货店>有感》(周志兵)、《中美民主体制之比较——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谭芳芳 );三等奖,《人生路途 羁绊为始——读<解忧杂货店>有感》何红梅、《读<蛙>有感》(朱孝狄)、《时间无言—读<目送>有感》(朱淑敏)。

希望被表彰的干警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广大干警要向获奖干警学习。努力养成"能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多出精品力作,为我院争创“全省、全市读书最盛风气检察院”和”全省文化建设示范院“贡献力量!

汝城县检察院读书心得评选委员会

二0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原创专栏期待你的加入!

作者|周亚利

摄影|李杰宏

编辑|祝志方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