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9 1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爱情、成长、人性、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感悟。
2. 理解作品:深入理解《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对作品中的爱情、成长、人性等方面的看法。观点要具有独到之处,避免千篇一律。
5. 论证充分: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需要引用作品中的具体事例、人物对话、作者观点等,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6. 语言表达:运用优美的语言,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具文采。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7. 情感真挚: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对作品的热爱和感悟。
8. 注意篇幅:读后感作文的篇幅不宜过长,一般在800字左右为宜。
9.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不要抄袭他人的观点和语言,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10.
哪怕两个人物质条件都相同, 如果对问题的看法相差甚远的话, 也算不上真正的门当户对,这和三毛对门当户对的看法一样, 三毛认为, 真正的门当户对, 不是年龄经济学识和地位, 而是彼此的品格和信任, 因为身份地位等物质条件相当, 只是让彼此拥有了平等规划的权利, 而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才是维持婚姻长久的幸福关键, 一段爱情是否能长久, 就需要精神上的无限趋同, 和心灵上的频率同步了。 也许身份地位这种物质上的差距, 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一点点的缩小, 但是如果少了精神上的门当户对的话, 那么幸福就真的会插上翅膀而飞走了。 如果伊豆的舞女能有假如, 假如男主人公不顾等级的差距, 勇敢牵手, 那么她们人生的后半段, 或许也会因为精神上的门不当户不对而潦草散场。
《伊豆的舞女》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 我是一个20岁的高中生, 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 于是我就来到了伊豆这个小岛来旅游, 来伊豆的第四天, 我站在山顶上的茶馆里, 看见了不远处有巡回表演的艺人, 我目不转睛的盯着这群艺人当中, 一个叫做熏子的母女, 这群艺人我之前就见过她们, 当时我路过一座桥上的时候, 那群艺人正在那休息, 那伙人里面有一个40多岁的女人, 一个十五六岁的男人, 还有两个年轻的姑娘, 熏子就是两个年轻姑娘当中的一个, 熏子看见我站在那, 赶紧让出了自己的坐垫, 把她翻了个面摆在了我的面前, 当时熏子神色慌张的, 像那个坐垫是自己偷的一样, 我一屁股坐了上去, 因为当时很紧张, 所以谢谢两个字已经到了嘴边了, 可愣是没有说出口, 不过这个时候, 我已经清楚的看到了熏子的样子, 熏子头上盘着一个大的出奇的发髻, 那发髻让她的鹅蛋脸显得非常的小, 可是又不会让人觉得不协调, 我觉得熏子美的, 像历史的小说里面走出来的姑娘一样, 也不知道怎么的就是那么一眼之后我就千方百计的盘算着, 怎么能够在接下来的旅程当中更多的和熏子相遇, 现在我正坐在山顶的茶馆里, 偷瞄着熏子的方向, 茶馆的老婆婆有一搭没一搭的和熏子聊着天, 大概一个小时之后, 我突然听见她们要准备出发的声音, 我的心里面七上八下的, 想起身跟着她们一起出发, 可是不知为什么自己却没了勇气, 此刻我心想女人们走的应该慢些, 即使她们走出去一两公里我也可以追的上, 不过熏子她们一走出门, 我就立马跳起来问茶馆里的老婆婆说, 你知道那些艺人夜里要去哪里住宿吗, 老婆婆看了我一眼, 说道她们那种出生的人呀, 谁知道她们会住在哪呢, 应该是哪有客人留她们, 她们就住在哪吧, 老婆婆轻蔑的语气让我想到,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那我今晚是不是也可以把熏子, 留在自己的房间里呢。 想到这我再也坐不住了, 匆忙的往熏子一伙人离开的方向, 追了过去, 走了不到1公里我就追上了她们, 这个时候一定不能突然放慢脚步, 我得装作很冷淡的样子超过熏子她们, 于是我又往前匆匆的走了20几步, 超过了熏子之后, 我又担心没有停下来的理由, 这时候, 和熏子一伙的一个叫做荣吉的男人叫住了我, 说道你脚步好快啊, 我这才放下心来和荣吉并排一起走路, 我很得意, 一边走路, 还一边悄悄的注意身后熏子的动静, 我隐约的听见, 熏子向身旁结伴的女人说道, 好像有很多的学生, 都喜欢到我们这来游泳, 这时我就趁机回过神来, 插进她们的谈话中说道, 你说的是在夏天吗, 熏子看见我突然扭过来的脸, 一下子慌了神, 她低下头小声的说道冬,冬天,冬天里, 还没等她把话说完, 我便问道你们冬天游泳吗, 熏子的脸顿时红了起来, 然后很认真的点了点头, 就这样, 我就这么一路跟着熏子这一伙人, 走到了旅馆, 那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我心里想着雨这么大, 熏子她们应该不会再串街卖艺了吧, 但就在此时, 猛烈的雨声中竟然传来了咚咚的鼓声, 接着就是三弦的声音, 然后就是男男女女的呼声, 我清楚的知道, 熏子一伙人, 被叫到小旅馆对面的饭厅里面, 去表演去了, 我静静的等着她们, 以为她们表演完一场就会转到旅馆来, 没想到那场酒宴异常的热闹, 像是要永远闹下去一样, 我痴呆呆的坐在那听着熏子的鼓声, 我觉得只要能听见熏子打鼓, 心里都感觉了亮堂了许多, 而鼓声一听我就会感觉很烦躁, 不久一阵纷乱的脚步声持续了很久, 不知道是有人在相互追踪, 还是熏子她们在兜圈子跳舞, 忽然之间脚步又停了, 我试图瞪大了眼睛, 透过黑暗, 清楚这片寂静当中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心中开始烦闷, 甚至在想今夜熏子不会被糟蹋了吧。
到了第二天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我刚刚起床准备到公共浴场里洗澡, 忽然之间, 看见蒸腾的水汽里, 有一个裸体的女人跑了出来, 她站在那里, 保持着正准备跳到河岸下方的姿势, 女人笔直的伸出了两只胳膊, 赤身裸体连块毛巾也没有, 我望着身子雪白的身子, 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然后自嘲的笑道, 她还是个孩子是那么幼稚的孩子, 当熏子发现我的时候, 她垫起了脚尖伸长了身子, 脸上泛起了潮红, 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幕, 脑子清醒的像洗刷过一样, 那一天, 我陪着熏子一行人准备出发去夏天, 路上要爬上一段崎岖陡峭的山路, 我就像豁出去一样越走越快, 熏子呢就紧紧的跟着我跑, 她在我后面距离也就一两米, 很显然熏子既不想缩短这个距离, 也不想再落后一些, 很快我们就到了山顶, 熏子拿手巾擦擦汗打了打脚上的土, 忽然蹲在了我的脚边, 她抖着衣服的下摆, 我慌乱的向后退了几步, 身子不由的跪了下来, 弯着腰替她说道你肯定累坏了吧, 赶紧坐下吧, 此刻大家都口干舌燥好想喝水, 下山的时候大概走了1公里路, 熏子便兴冲冲的从山下跑回来说道下面有泉水, 都赶快来呀, 我们都还没喝呢等你呢, 跟着熏子到了那口泉水边上, 看见女人都站在泉水四周, 那个40多岁的女人看着我说快点, 请您先喝吧, 我怕一伸手进去会把水给弄混了, 于是我双手捧着喝了口甘冽的水, 然后再到路的对面挑起竹子来, 准备用竹子给自己做一个手杖, 这时熏子追了过来, 抽出了一根比她长得还高的竹子, 递给了我, 她说这个给你做手杖吧, 我挑的这根挺粗的, 接过竹子又开始往前赶路, 熏子和其她的女人聊天的声音, 飘进了我的耳朵里, 她们好像在谈论我的相貌,我并不在乎, 但在我的心里却觉得有一些亲密, 然后我听见熏子悄悄的和身边的女伴说, 她是一个好人呢, 这话单纯又爽快, 一瞬间竟然让我产生了自己真是一个好人的错觉。 此刻我抬起了头望着伊豆的群山, 眼睛不知怎么的微微的觉得有些刺痛, 一个已经20岁的人了, 因为受不了自己的孤僻古怪的性格, 才走上了伊豆的旅程,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 甚至在几分钟之前, 我还对熏子有过邪恶的念头, 但是, 当我听到熏子说我是一个好人的时候, 我竟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谢。
快到下山的时候, 群山明亮了起来, 我像下定了决心一样, 挥舞着手中的那根竹子, 使劲的打掉了秋草的尖子, 第二天一早我就要准备起床回去了, 一轮中那个叫做容吉的男人, 早早的就来送我了, 熏子却没有来, 我心里感到有一些落寞, 如今看到我说本来大家都想送你的, 可是昨天睡的都太晚了, 听到荣吉这么说我摆了摆手, 顺手把头顶的白色帽子摘了下来, 戴在了荣吉的头上, 我说道我把这个送给你了, 说完我们两个人就看着对方都笑了笑, 然后就一起向码头走去了, 快到码头的时候我看见了熏子, 熏子蹲在海边身体缩成了一团, 在我走近之后熏子一直在发愣, 她脸上还是昨天晚上的妆容, 眼角的胭脂, 让熏子滋润的脸上多了一丝成熟, 这一幕怎么动容, 我趁着荣吉买船票的空档, 和熏子说了很多很多的话, 我也记不起自己没头没尾的说了些什么, 只记得熏子只是看着地下一言不发, 但我每说一句话的时候, 熏子就会用力的点着头, 船马上要开了, 我颤颤巍巍的站在船头, 最后一次看熏子, 想说一声再见, 可是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熏子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只是咬着嘴唇凝视着船离开的方向, 终于船开离了伊德的码头, 我看见容吉拼命的挥舞着, 那顶我送给她的白色帽子, 很久之后, 我才看见熏子开始挥动白色的东西和我道别, 可是那时, 我已经看不清那段白色的是什么了, 只觉得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最后变成了一个白点, 消失在了伊豆半岛的海岸上, 我一直倚着栏杆, 直直的看着海面上的伊豆岛, 眼泪不停使唤的掉了下来, 船上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少年看着我, 然后问道你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了吗, 我摇摇头只说了一句没有, 刚刚和人告别而已, 这次告别我什么都没有留下, 但我却觉得既温暖又甜蜜。
这段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结局, 但很显然, 现实生活当中, 她们各自的故事却永远都会继续, 川端康城底下的熏子, 出身是比较卑微的, 熏子是日本的一个普通的艺妓, 可以说是日本社会底层的人物, 熏子虽然只有14岁,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 已经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她对自己的人生还并没有完全的掌控, 在当时的社会当中, 她显得十分的无助和脆弱,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 也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孤苦的角色, 她也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人, 是一个漂泊的角色, 同时由于自己的出身并不好呢, 由于薰子在生活当中, 其实也是有一种自卑的心理, 低贱的出身和自卑的心理, 让她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只能选择隐忍。
在伊豆的舞女这部小说里, 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唯美而又悲伤的故事, 让我们看到了门户的差距, 真的可以成为爱情的绊脚石, 因为男女主人共社会地位的不同, 男女双方会分别产生优越感和自卑感, 正是这份感觉, 让她们不得不潦草的从彼此的生命当中消失,虽然故事的结局令人落泪, 但谁也无法改变什么, 因为无论爱情还是婚姻, 门当户对的相配, 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似乎都是一个魔咒, 只要你即便使出洪荒之力也无法破解, 书中的我和舞女熏子, 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 赔上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突然又联想到了《围城》这本书当中的方鸿渐和孙柔佳。他们俩门户相当, 但是为什么也会在争吵当中不欢而散呢? 方鸿渐作为围城里面的男主角, 与小说中的5个女人, 都有些或长或短的对手戏, 其中表面柔弱心思颇深的孙柔佳嫁给了方红健, 成为了方太太, 那么门当户对的两个人, 为什么还会因争吵而不欢而散呢? 方鸿渐这个人眼高手低没有什么能力, 但是自尊心呢极强, 他甘于平庸也不止于懦弱, 而孙柔家呢则不同, 她心气非常的高, 她对生活有追求, 两个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别, 让她们在很多的事情上的看法上, 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点击上方,关注三联生活周刊!
今年,是川端康成诞辰120周年。
川端康成(1899~1972)图 | 视觉中国
私小说的托付与隐喻
1926年1月至2月间,写作时间长达8年之久的《伊豆的舞女》,发表在川端和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的《文艺时代》杂志之上。自此,作为川端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它的盛名甚至超过了之后的唯美主义代表作《雪国》,而后者是川端康成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被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
这是一段少年情事,在意外的邂逅与注定的离别之间:青年学生“我”在旅行途中结识流浪艺人一行,与其中的小舞女阿薫产生了朦胧情感,但终因日本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双方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而未成眷属。法国电影大师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在其著作《电影书写札记》中说:“电影书写是一种用运动画面和声音构成的写作。”川端笔下这个名叫“阿薫”的伊豆舞女,之后曾6次借电影书写的方式,成为20世纪后半叶日本纯美风格的影像叙事。6个不同版本,融聚了日本几代杰出女演员,最早在1933年由田中绢代主演,1963年的吉永小百合、1974年的山口百惠则是最为人熟知的两个女主角版本。
《伊豆的舞女》剧照
川端康成曾坦言:“无论《伊豆的舞女》还是《雪国》,我都是怀着对爱情的感谢之情来写的。”其实,并非怀揣简单的感激之情,川端几乎是把自身的情路历程都云淡风轻地放在了他的小说之中。2014年7月8日,川端康成的情书在他的神奈川县镰仓市故居被发现,其中有一封川端康成在大学期间写给初恋伊藤千代的书信,以及千代给他的10封回信,这段“分手原因不明”、刻骨铭心的恋情,也成为川端《南方的火》、《篝火》、《非常》、《她的盛装》等初期作品的主要题材。《伊豆的舞女》则是以他19岁那年的伊豆之旅为素材来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即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
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白人小说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在《重弹录》的文末,几乎以斩钉截铁的落笔写下这样一段结语:“所有自传都讲故事,一切作品皆自传。”小说的承载与隐喻,是隐忍、孤独、敏感、柔软的川端型人格的一种现实策略,也是作为作家意图给予诗化表达的一种现世欲望。立足于更开阔的日本文学思潮视角,可以清晰看到,川端将感情包藏于小说的隐喻与托付,正是发端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5)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私小说”,又称“自我小说”。
《伊豆的舞女》剧照
据考证,“私小说”一词于1920年开始散见于当时的报刊上。有些评论带有明显的嘲讽批评意味,比如“私小说无非是翻来覆去摆弄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借小说公开说出来而已”。直到1922年,有人在7月号《新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匿名文章:“在日本文坛上,开始把只记录作家直接经验的私小说当作严肃的文艺,而把真正塑造性格、人物,编辑故事的作品,都当作通俗小说。”1924至1925年,久米正雄发表《私小说和心境小说》,直言:“作家直接暴露自己的私小说才是文学,艺术只能是自身人生的再现。《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包法利夫人》等虽然高级,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伟大的通俗读物。”自此,私小说作为日本文学的“特产”,经历由贬到褒,甚至到了唯“非私小说不小说”的神坛境界,至少到“二战”前它始终占据日本文坛主流。
川端的《伊豆的舞女》,即带有明显私小说的特征:
舞女看见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了我的身旁。
“噢……”我只应了一声,就在这坐垫上坐了下来,由于爬坡气喘和惊慌,连“谢谢”这句话也卡在嗓子眼里说不出来。
我就近与舞女相对而坐,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烟,舞女把随行女子跟前的烟灰碟推到了我的面前。我依然没有言语。
——沉默、行胜于言、敏感迂回、内心暗涌的温柔。
《伊豆的舞女》剧照
日本著名当代作家三岛由纪夫形容过川端:跟他对面,“被默默地、死死地盯着,胆小的人都会一个劲擦冷汗……有个刚出道的年轻女编辑初次访问川端,运气很好或者说运气很坏,因为没有其他来客。但川端半个多小时拿那妖气的大眼睛一言不发地盯着对方,女编辑终于精神崩溃,‘哇’地伏身大哭”。
略带“妖气”的性格或源于川端幼年的孤苦。他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之后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不在了。羸弱的体质,无处可依傍的情感归宿,他周身围绕着“孤儿气质”与“受恩惠者气质”。
《伊豆的舞女》剧照
实际上,除了作家本人性格因素使然,如此含蓄而纠结、渴求却带点回避的情感悖论,也是东方式爱情的迷人之处。日本唯美派文学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在他的《阴翳礼赞》中写道:“日本的茶道中,自古悬在茶席上的挂轴,画面上可以有字有画,只是禁止以‘恋爱’为主题。这是因为,‘恋爱’是违反茶道精神的。这种鄙视恋爱的风气不仅是茶道,在东方也绝非少见……我们的传统并非不承认恋爱的艺术——虽然内心非常激动,暗暗享受这样的作品,这也是事实——但表面上尽量装出毫无所知的样子。这是我们的谨慎,也是谁也没有说出来的社会礼仪。”“恋爱也能成为高级文学。”谷崎润一郎的这句话,或可成为“私小说”缘何一度风靡日本文坛的最佳注脚。
自然与爱的通感
在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讲演中,川端康成开篇即引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禅师的一首和歌——《本来面目》,道破大道自然的日本传统美学情结:“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道元的这首和歌也是讴歌四季的美的。自古以来,日本人在春、夏、秋、冬的季节,将平常四种最心爱的自然景物的代表随便排列在一起,兴许再没有比这更普遍、更一般、更平凡,也可以说是不成其为歌的歌了。”
此番观点,与川端康成在他的著名散文《美的存在与发现》中有所呼应。他说:“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诚然,至关重要的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的这个环境,自然环境的真实面貌,也许就是美神的赏赐吧。”
《雪国》剧照
以《伊豆的舞女》为例,尽管川端康成自认为在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保守欠缺,但寥寥几笔,已平实而惊艳:“走出汤野,又进入山区。海上的晨曦,温暖了山腹。我们纵情观赏旭日。在河津川前方,河津的海滨历历在目……秋空分外澄澈,海水相连处,烟霞散彩,恍如一派春色。从这里到下田,得走二十公里。有段路程,大海忽隐忽现。千代子悠然唱起歌来。”
川端接着写道:“一个裸体女子忽然从昏暗的浴场里首先跑了出来……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她发现我们,赤裸裸地跑到阳光下,踮起脚尖,伸直了身子。她还是个孩子呢。我更是快活兴奋,又嘻嘻地笑了起来。脑子清晰得好像被冲刷过一样。脸上始终漾出一丝丝微笑。”
《伊豆的舞女》剧照
缘何描写自然在表达爱情的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答案在系统研究川端康成的翻译家叶渭渠的《日本文学思潮》中能找到一些解释:从日本文学与自然美的发展历史来看,日本神话首先经过自然神话而进入人文神话。古代神话从一开始就将自然作为神来崇拜。将自然和神一体化。同时,日本人在自然的五种元气中,最先发现自然美的是从树木开始,其五行的推移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位,以木为首。他们认为植物通过种子、发芽、成长或开花结果,不断轮回,以维系生命,表现出对生的强烈意识和优雅的美。从《古事记》、《日本书纪》开始,将樱花当作美人。《源氏物语》不仅处处可见将花当作美人的描述,许多美人又以自然的花木取名。
难怪川端会在《伊豆的舞女》中将阿薰视作“一株小梧桐”。也难怪一位日本学者指出:“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植物的美学支撑的。……对日本人而言,自然就是神,生活如果没有神,就没有自然,也就不能成为生活。也可以说,就没有日本的历史。”
“物哀之美”
所谓爱情,不管是对物、对人,必然包含某些痛苦的成分。“甚爱必大费”,疼痛的存在已成为20世纪日本文学大师证明爱之切肤的一种方式。
《伊豆的舞女》剧照
芥川龙之介在给塚本文的情书里这样写道:“更奇妙的是,每当我在心里勾勒你的样子时,总会浮现出同样的面庞来。我想象中的你是微笑着的,尽管我形容不出具体的形貌……我总是想起你的样子,有时想得心里发疼。但在这样的时候,痛苦却也是一种幸福。”
太宰治在给情人太田静子的情书中写道:“敬复来信。我总是在想着什么,虽然这么说很奇怪,但我真的总是思绪万千。真想好好地和你讲讲。听闻你母亲过世了,我深知这种苦痛……青森冷而逼仄,真叫人伤脑筋。原本想着恋爱也许是条出路,就在心里悄悄地想着一个人。然而才过了十天而已,爱意就消退了,于是我又开始烦恼起来。”
谷崎润一郎在给根津松子的情书中写道:“请尽情地刁难我吧。为了教您满意,我定会竭尽所能……您在不高兴的时候,怎么虐待我都是可以的。我所惶恐的只是:您觉出我的无用而许我以自由。”
《伊豆的舞女》剧照
如果说,爱情真的可以幻化为一门自我折磨的艺术,那么,这门艺术最具迷惑幽玄的特质就在于它覆水难收的“缺憾性”。
这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物哀之美”的应有之义。从8世纪的《万叶集》,到11世纪的《源氏物语》,都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对“物哀”风格的追求。江户时代末期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首次提出了“もののあはれ”(物哀)的文学理念。本居宣长认为:“生的诸多情状,尽现于恋情中,苦涩、悲伤、怨悱、愤怒、有趣、欣喜等皆有之。若舍却恋情,则人情之诸多深细处、物哀之真髓,皆难以显现。”在物哀的多层结构中,男女恋情是核心内容,哀是其高境界。不痛,不爱,似成定局。
而当浮士德对当下那一刻高呼“停一停吧!你太美了”的时候,他就死掉了。这或许也是川端对自己死亡命运的预告与终极设定——
现今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像冰一般透明的,又像病态一般神经质的世界。……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雪国》剧照
1972年4月16日,三岛由纪夫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自杀。一如他在1962年所说:“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川端康成以留白式的默然,通过自杀的告别,完成了对死亡美的日本式诠释。
中国作家余华第一次读到《伊豆的舞女》时,惊讶于川端对“伤痕”的描绘,竟可以不用“控诉的方式”去写,取而代之的则是“非常温暖”的方式。某种程度来看,以川端为代表的战后日本文学家,他们表达欲望是执拗的,亦存在着遁世的消极。时至今日,这种文化性格至今也还能找到现实的投射,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就这样形容自己:“温柔得毫无意义。不对,是温柔得毫无用处。”不知道,这刚强的弱,柔弱的强是否已经沉淀为日本文化性格中“菊”与“刀”并举的民族基因。
(本文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爱情刊)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