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买钢笔日记”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记录笔尖时光:写好“买钢笔日记”的注意事项"
钢笔,作为书写工具的一种,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和情感价值。拥有一支心仪的钢笔,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而将购买钢笔的过程、心路历程记录下来,形成一篇“买钢笔日记”,不仅能成为珍贵的个人回忆,更能帮助我们梳理对书写、对生活、对美的感受。然而,要写好这样一篇日记,并非简单地罗列信息,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一、 注重细节,描绘购买场景与过程"
日记的核心在于“记录”,因此细节是灵魂。不要只写“我买了一支XX牌子的钢笔”,而要描绘当时的具体情景:
"时间与地点:" 是在琳琅满目的实体店,还是在某个专业的线上店铺?是周末悠闲的午后,还是工作间隙的匆忙?环境氛围如何? "发现过程:" 是无意中看到,还是刻意寻找?是被某个设计吸引,还是被某款墨水色号打动?最初是什么让你注意到这支笔的? "互动细节:" 如果是实体店,店员的服务如何?是否有导购的推荐?你试写了哪些笔尖?手感如何?墨水试写时的颜色和流量怎样? "决策过程:" 面
爸爸送的钢笔
今天握着笔想练写作,笔尖在纸上悬了半天没落下,直到指腹摸到笔杆的纹路——突然想起小学五年级时,爸爸送我的那支金灿灿的钢笔,连笔帽上的细纹路,我现在都记得清。
那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天,爸爸早上去河里捞了不少鱼,骑着老旧的二八大杠去县城卖。等他回来时,天已经擦黑,晚霞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他刚进门就凑到妈妈身边,声音里满是雀跃:“今天鱼卖得好,价也给得高!”嘴角翘得老高,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连额角没擦干净的汗珠子,都跟着亮闪闪的。
正跟妈妈唠着,他眼神的余光扫到了趴在桌前写作业的我,脚步轻悄悄地挪了过来。“这几天学得咋样?”他问。我头也没抬,含糊应了句“还行”。他没再多说,先是左右看了看——弟弟在院子里追蝴蝶,妹妹正缠着妈妈要糖,周围没旁人,才像做贼似的,把手伸进了洗得发白的粗布衣兜。
那兜口磨得发毛,他的手在里面摸了半天,指甲缝里还沾着卖鱼时的泥垢,指关节因为常年干活有些变形,却把一支钢笔捏得极轻,像怕碰坏了稀世珍宝。等笔拿出来时,我眼睛一下亮了:笔身细细的,裹着一层金灿灿的漆,上面刻着淡淡的纹路,小巧又秀气,比班里同学炫耀的钢笔好看多了。
“喜欢不?”他笑着递过来,“今天卖鱼顺道看见的,觉得跟你特配。”我接过来攥在手里,冰凉的金属壳子透着精致,连忙问:“爸,这笔肯定不便宜吧?”他拍了拍我的头:“知道贵就好,可得好好用,好好学习,别弄丢了。”我使劲点头,把笔揣进贴身的衣兜,连写作业都舍不得拿出来——生怕弟弟妹妹看见,要跟我抢。
往后的日子,这支笔成了我的宝贝。睡觉前我把它藏在枕头底下,吃饭时攥在裤兜里,上学路上手一直揣在兜里护着。直到有天上课,我忍不住拿出来写生字,同桌凑过来眼睛都直了:“这笔也太好看了!谁给你买的?”周围几个同学也围过来,我挺着胸脯炫耀:“我爸买的!我爸对我可好了!”
这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妹妹耳朵里。她那时候才读二年级,还不用写钢笔字,却非闹着要。晚饭时她直接躺在地上打滚,扯着嗓子喊:“爸!你给二姐买钢笔,为啥不给我买!我也要!”爸爸蹲下来哄她:“这次就剩这一支了,你姐五年级要练钢笔字,正用得上。等下次爸再去县城,给你买个更漂亮的。”
可妹妹不听,哭得脸都红了,怎么拉都不起来。爸妈急得直叹气,一边是撒泼的小女儿,一边是我攥得发白的手。我看着爸爸为难的样子,又摸了摸衣兜里的钢笔——笔身还带着我的体温,可一想到爸妈皱着的眉头,还是咬了咬牙:“妹,别哭了,这支笔给你,你起来吃饭好不好?”
妹妹立刻停了哭,爬起来抢过笔就跑。那天晚上,我扒了两口饭就放下了筷子,心里空落落的,连最喜欢的炒鸡蛋都没了味道。爸爸看出了我的不对劲,悄悄拉我到院子里,蹲下来跟我说话,声音比平时轻了些:“燕,你知道爸为啥只给你买这支笔不?”
我摇了摇头,他继续说:“家里就你最懂事,从来不和弟弟妹妹争东西。上次给他们买新书包,你明明也想要——你跟我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背的都是缝了又缝的旧布包,我都记着呢。这次本来想给你买书包,可转遍了县城的铺子都没合适的,看见这支笔,就想起你上次看同学钢笔时,那羡慕的眼神。”
他说着,伸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掌心的老茧蹭过我的衣服,有点糙,却很暖。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鼻子突然一酸,眼泪没掉下来,反倒把手里的橡皮捏出了个印子。“好孩子,”他又说,“爸下次再给你买一支,比这个还好看。”我再也忍不住,扑进他怀里,眼泪把他的衣襟都打湿了。
后来爸爸没再提买钢笔的事,那支笔也一直被妹妹用着,直到笔帽弄丢、笔尖写不出字。但我总记得,那天晚上他蹲在我面前,眼睛亮晶晶的,把我没说出口的小心思,都悄悄记在了心里。别人总说我爸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可只有我知道,他粗糙的手掌里,藏着最细的温柔——就像那支钢笔,金灿灿的,不显眼,却暖了我好多年。
一支“22元钢笔”,让家长气到睡不着觉,眼界低比贫穷更可怕
互联网上晒出自己家庭有钱、有名车名表的人不在少数,这仿佛让一些普通家长和学生陷入了极度自卑的状态。自家孩子出生在贫苦人家,没什么背景,似乎就像白白来人间遭了一回难一样,可真的就能说得这么悲观吗?
有些人会说,你看那些大企业家,不也有从读不起书的境况慢慢成长起来的嘛,所以普通人还是要有希望的。但大家要明白一件事,就是知识上的匮乏和财富上的匮乏是不一样的,哪怕一个人家里穷,这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心也变得“贫穷”了。
一支“22元钢笔”,让家长气到睡不着觉,眼界低比贫穷更加可怕
有的老师喜欢说贫穷的父母难以教育好孩子,但这并非贫穷本身的过错,而是这些家长因为贫穷,局限了自己的眼界和见识。他们本身可能学历就不高,见世面的机会也不多,如此又怎能指望他们能教育出好孩子呢?
有钱的家长恰恰是因为格局变大、心胸开阔了,对孩子的教育反而越发开明,看似没费多少力气,实际上每件事都是在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和教育。最近在某个家长群里发生了一件事,可概括为“22元钢笔事件”。
按理说,22块钱在当下不管买什么东西似乎都算不上一笔大数目,更何况一些奶茶店普通一杯饮品都要二三十块钱了。然而在周末大半夜,一位家长却被另一位家长气得睡不着觉。原来是家长A突然在群里发了失物启事。
说自己儿子有一支钢笔被同学拿错了,钢笔上面还刻着名字。并且还特意点名了这位姓姜的妈妈,称自己儿子每次都是从姜妈妈儿子的笔袋里找到的,语气之间似乎还充满着一种嘲讽,还特意用了“宝贝”这两个字。
这让哪位家长能受得了呀?姜妈妈立马晒出了自家孩子购买该钢笔的记录,在学校的事儿就怕冤枉了自己孩子,可即便这样,那位家长还是不依不饶。甚至还要在询问老师的时候再内涵一下姓姜的同学,好像在说只要一问老师,第二天同学就立马归还了,似乎仍在怀疑人家是偷拿了他的钢笔。
如果让大家来评判,大家认为哪位家长更有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
笔者觉得首先家长A是不太可能的。他遇到一点点小事,比如这22元的钢笔一事,就开始随意地诬陷其他同学和家长,还非要找老师解决,并且选在了11点这样的大晚上时间,真的是每件事都踩在了教育的雷区里,怎么可能给孩子做出一个好表率呢?
如果这件事并不是发生在同学之间的纠纷,而是他家孩子在学校里做了某件事,引发了误会,那么大家想想,这位家长会怎么处理?他大概率会在没分清事情、搞不清逻辑的情况下就直接去打骂自己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所谓的眼界太低了。
并不是说在家长群里就查不清事情的真相,22块钱当然也是钱呀。可是真的没必要在别人都已经晒出购买截图的情况下,还去怀疑其他同学,这既搞乱了家长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别看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每一件小事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往往是大家想象不到的,其影响十分深远。家长哪怕是为了讲清楚讲道理这件事有多么重要,有时候花点小钱付出点成本,这也是教育当中适当的支出。所以不要因为贫穷就害怕教育孩子,而是应该在贫穷的情况下尽量让精神富足。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常见问题FAQ
- 免费下载或者VIP会员专享资源能否直接商用?
-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